立春

剧情片大陆2007

主演:蒋雯丽,张瑶,李光洁,董璇,焦刚,吴国华,张静初

导演:顾长卫

 剧照

立春 剧照 NO.1立春 剧照 NO.2立春 剧照 NO.3立春 剧照 NO.4立春 剧照 NO.5立春 剧照 NO.6立春 剧照 NO.13立春 剧照 NO.14立春 剧照 NO.15立春 剧照 NO.16立春 剧照 NO.17立春 剧照 NO.18立春 剧照 NO.19立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20:27

详细剧情

  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蒋雯丽)相貌丑陋,却因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喉,相当清高。不甘像周围人一样过平庸世俗生活的她,一心要将根扎在北京。钢铁厂工人周瑜迷上了在广播里献声的王,以拜师的名义对她展开追求,却间接令王爱上了其一心想去北京念美院但屡考屡败的表弟黄四宝(李光洁),然而黄只当王是自己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后来,黄因为认为这段纯洁关系被王玷污去了深圳,周对王的再度追求也不了了之。  在王以为自己再也无法从身边找到志同道合者时,自小迷恋芭蕾、被旁人视作异类的胡老师(焦刚)走进她的生活,但胡以悲剧将自己与世俗生活作了断将追梦的王进一步打击,伤心之时,她从父母身上发现一直不愿与之握手的世俗生活也有美的一面。这时,自称身患癌症去日无多的高贝贝(张瑶)找到王,想让王助她去北京参加青年歌手比赛,王犹豫一番,决定帮她圆梦,但高的故事原是杜撰。王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和以前从不正眼相看的邻居(董璇)成了朋友,而在结束了与她的短暂友谊后,王以自己的方式和世俗生活言和。

 长篇影评

 1 ) 一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

我在地震之前看完《立春》,本来想闲扯几句,结果地震就来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这个大事件上去,QQ群里,每天狂轰乱炸的是各种大道消息,小道消息,眼泪,愤怒,悲伤,惊恐,怀疑,诸如此类的人类情感在2008年的这个春天让我们挨个的体会了个遍,当国家大事关心到精疲力竭的时候,我在QQ群里问了一句:谁看过《立春》了。结果出来回答的只有一个MM,她说,这电影拍得好造孽啊,用四川话来说,就是很惨兮兮的意思。我说我怎么看着那么乐呢,一直笑个不停,MM顿时好像看到了一个怪物一样,但还是比较耐心的问了我一下:“也许,我们说的不是一个电影。我看的是蒋雯丽演的那个,叫《立春》”于是我说,我也是。 其实我自己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之前我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扫了一眼评论,就发现到处是为文艺女青年唱挽歌的声音,很多人在为自己失去曾经的梦想而哀号,人们纷纷互相警告说不要太理想主义。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王小波先生那篇有名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多人看了那只猪以后都纷纷的表示非常喜欢钦佩加欣赏那位猪兄,作为一只猪,它没有安分守己的尽自己吃了睡睡了吃的猪的本分,乱搞男女关系,天天爬在墙头当文艺青年鬼叫,甚至学汽笛叫,扰乱革命生产,这种种的恶劣行径,都得到了我们的喜爱,但是如果你看一看《立春》的很多评论以及后面的跟贴。就会发现,人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它,实在是因为我们是高高在上的人类,而它是只猪。但是很显然,其他的猪并不是这么想的。 2008年的四月,当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因为帮一个杂志给绿绿豆小朋友做专访,我们俩手在阳光灿烂的朝阳公园整整溜达了一下午,我问绿绿豆,在她看来,艺术到底是什么,她说,“艺术就是我们自己哄着自己活下去的东西,你坐在这里,因为有了艺术,你就有了一种能力,你看到的世界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于是你的生活里,就不再有特别不好的事了。因为你有魔力了。所以,别说搞艺术多么不容易,你怎么能说不容易呢,你应该说,搞艺术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儿。” 后来我把豆豆的这番话讲给了一个年长的朋友听,朋友说,这就叫救赎。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成为梵高,成为雷诺阿,在你的生前或者死后,一幅画卖上多少多少钱,如果你是唱歌的,那就是成为帕瓦罗蒂,你开一场演唱会,要有多少世界名流来捧场,要有多少多少的出场费……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王彩玲,会觉得她特别惨的缘故吧,因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如果你画画成不了梵高,唱歌成不了帕瓦罗蒂,那么追求艺术就是一种奢侈,文艺女青年们,最后也只能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但在我看来,这叫“成功”,不叫“艺术”,这也是我从来不觉得王彩玲特别的惨的缘故,哪怕是她穿上自制的珠光绸演出服爬到高塔上蹦下来的时候,我也是笑出了声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歌声,曾经在春天来临的下午响彻整个城市的话,她的人生至少曾经活得不那么太差劲,这和她的死亡无关。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她一辈子丑陋,没有结婚,也没有人爱。但是,至少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生活,而不是任何人劝导下的人生。所谓自由,有时候并不只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候还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去干什么。 为什么要违心的嫁给一个人品不端,连自己都鄙视的男人呢?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同性恋者?看到很多人说王彩玲嫁不出去,其实这只是他们的选择性失明而已,电影中曾经两次被男人很明确的求婚,其实早就说明了一个一直被人们有意忽视的常识而已——好的婚姻,真的很难,但是想要结婚,却从来都不难。难的只是你的心,要服从他人还是要坚持自己而已。而王彩铃显然是选择了后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她不切实际的地方,多少人都无法理解,女人条件这么不好,还不现实点,赶紧找个男人过日子,换得个长期饭票,互相依赖,省却了邻里街坊的闲言碎语,还瞎折腾个啥。关起门来,无非是给男人洗衣做饭,吵架拌嘴,分开双腿让老公上而已,对于很多女人来讲,这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即便不爱,她们还可以看报纸,想着晚上的电视剧,或者假装性高潮哼哼几句好让一切赶紧结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现实,无论你过得好与坏,你走在人群中,会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你和大家都一样了,你是规矩之内的,是一个安全的因子,闲暇的时候,你也可以和姐妹们聊天,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艺术梦,感慨一下自己不切实际的青春。 但是王彩玲,这个丑女人显然很难搞,当圈养的猪无聊的伤春悲秋的时候,野猪们都在忙着瞎折腾。我相信这就是她的本性,她过不了心里的这道槛,就按照自己的意思那么任性妄为的生活下去。一辈子都自己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成不成功切不谈。人家比你年轻,比你漂亮的小媳妇都老老实实的守规矩,你一个老丑女人,凭什么有梦想?于是,这只特立独行却没有逃脱成功的猪,在其他的猪的眼里便成了可怜的人,必须往死里可怜她,把她所有的不幸都归罪于她那不自量力的艺术梦,以作为警告那些王彩玲同类们的样板,看吧,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就好像如果她老老实实嫁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怎样的幸福一样,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是的,十有八九,特立独行的人生和循规蹈矩的人生其实一样十有八九,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难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规矩是万全灵丹。你老老实实的照做了,你妥协了,你现实了,就保你一辈子高枕无忧?上帝又不是卖猪肉的,可以如此讨价还价。其实谁比谁的人生好多少?谁又有资格来同情谁的人生?批评谁的人生?我想如果一个人,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没有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她能够干干净净,善良的活着,能够诚实本然的面对自己,那么比起那些一辈子都在受人摆布,自哀自恋的不如意的人生来说,这样的人生,也许不算多么光辉灿烂,但也未必就比你的,我的人生更糟糕。她没有突围成功,来到北京,但也没有像县城里其他的两大文艺青年那样低头,在猪圈里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想这是一件挺需要勇气的事。但她就是这么坚持下来,没有像县城的另外两大文艺青年一样被人民群众所废掉,活到最后,还活得有那么点个性,在我看来,这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2008年的春天,我在北京,在循规蹈矩的度过了一段人生之后,发现世事无常,怕,是没有用的。于是终于决定面对自己,离开了故乡,来到这里,和另外许多只突围成功的猪汇合,我们在这个城市闲逛,玩耍,晒太阳,我们虽然未必成为伟大的梵高,但也相亲相爱,不愁吃喝,小波先生,如果你泉下有知,当会看到,这个世界,还些事情没变,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变了的。文艺青年们现在都在直奔文艺老年,大家过得都很好。有快乐,也有痛苦,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没有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扔掉。我在兜兜转转了一圈之后,终于明白,艺术,是让你真正了解世界,和与世界和解的方法,不是违心的服从,也不是倔强的死磕。所以,我很庆幸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如此,这人生,总的来说,还是挺美好的。希望你也一切都好。 PS:我现在很能接受文艺青年这个标签了,史航同学说了,重点不在“文艺”,在“青年”。。。:P   

本文收录于

 2 ) 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其实没有那么动人

业余油画爱好者黄四宝 终于可以有机会画一下女人体,这时隔壁的小夫妻旁若无人的鱼水欢好之声,搞 得他心烦意乱,不得不打开录音机放着音乐才能继续画下去,杰克画露丝时候也没这么慌乱过,这说明,他,的确很业余。即便是第一次画女人 体的专业画家,会很快专注于画作,而忘记一切外物。

王彩铃到歌剧院面试时,求人听她开腔唱上一嗓子,求之而不得,就自顾自唱起来,她的歌声惊动了看 这部电影的观众,但是并没惊动歌剧院的一名人事文员,她并没有阻止她,只是淡淡的说:行了,知道你水平 了,去年就知道了,这说明,她,的确很业余。

在小城三大艺术青年之中,只有跳芭蕾的胡老师最为纯粹,他从没想过跳到北京去跳到苏联去,『一心就是爱跳芭蕾,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 想真后怕』,也只有他当得起『天分』和『艺术家』这个名号

机缘巧合之下,三人都好点儿艺术,有着相似的命运----不为人所理解,郁郁不得志,但是这三人之间却有极大的不同。

王彩铃是最悲惨的一个,也是逐渐觉醒的一个,到最后她去征婚,条件是:科研人员,没征到,领养了 小孩儿,改行卖羊肉,开始治脸上的暗疮,认真踏实的过自己的生活,并从生活中获得了乐趣---她领着养女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幕算是温馨而感人。

在此之前,她因为会唱几首意大利歌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该和小镇上的其它『庸庸碌碌之辈』混为一体,她直言:『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她的终极目的---恕我说的难听点儿---她的欲望是: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的掌声,她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和艺术本身无关,而变成一种极其功利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个『庸俗之辈』。

在她能够证明给众人看之前,按耐不住虚荣她甚至一次次的对人说:『人民歌剧院已经在办理调动手续 ,我很快就去北京了。』
用谎言编织的美梦,来强调自己的不同与众,其实她完全不必如此,她能唱意大利歌剧本身在这个小镇已经取得一定的地位(在广播里演唱),已经令人很羡慕了--比 如周瑜就很羡慕她 。


如果她仅仅是热爱艺术--意大利歌剧,那她会有美好的生活,当老师,结婚,生子,没事儿继续到广场唱歌剧,这生活会比普通人更美好。
而她不是爱艺术,她希望歌剧给她带来一切,她爱的是艺术带来的身外之物,当艺术不能给她带来她梦想中的功名利禄时,她悲叹自己生不 逢时,命运凄惨。但最后她终于渐渐明白应该背负自己选择的命运,换句话说,咽下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既然你是这个命,你就得担待』

这时的王彩铃已经觉醒,她甚至已经清醒的感到,隔壁的小美女和她交朋友是因为她比别人惨,而青春已经逝,她勇敢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命运。

黄四宝是比王彩铃更龌龊的一种人,他的朋友周瑜对他的评价很确切:『志大才疏』,但就艺术成就来说 ,王彩铃还说得过去,他则连边都不靠,不然也不可能连续几年初试都过不了。

正是因此,他打碎梦幻也最早,事实上在火车上的一番对话已经充分揭示了他的内心:『我境界没那么高』,言外之意,我要成功了,肯定得娶个美女做老婆,后来他去了深圳,深刻的体验了一下『市场经济』,回来就干起坑蒙拐 骗的勾当,再次遇到苦苦坚持的王彩铃甚至都不能唤醒旧梦,他已经和往事干杯,那个梦就如年轻时的其它虚妄的梦一 样烟消云散了。他不但沦落为平凡的人,甚至堕落成比平凡更为不堪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光头MM,那才叫有心计,选择艺术,并且能为艺术找到出路,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 这样的人才是具备明星潜质的人,瞅她那演技和发掘群众演员的眼光,以后绝对有希望做个影视歌多栖明星,唱到巴黎去问题不大,但我认为她是很直接的选择了艺术作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她的目的是出名,然后过富足的生活,和歌剧无关。

我个人觉得,唯一一个献身艺术的是胡老师,最令人慨叹、值得敬佩的也是他,为了爱好,他可以一眨眼就度过了跳舞跳十几年的光阴,他甚至跪下求王彩铃假结婚以便他可以继续跳舞而不为世人所诟病,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方法,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想,坐牢的他依然 很快乐---这快乐是艺术带来的纯粹的快乐----因为他在监狱里也可以跳舞,王彩铃去看他时,他兴高采烈的告诉她『监狱发的布鞋,可以立脚尖呢。』一边就真的立起脚尖。

这一形象,像极了《霸王别姬》里张国荣演的程蝶衣:看到学生运动喊口号,他说,领头那个声音不 错,可以唱小声的,被打成汉奸受审时他也只说有个日本人是懂戏的,要是青木不死,京戏早传到日本了。
这两个角色才当得起那句对艺术家最高之评价『不疯魔,不成活』啊,他们的一生为艺术而生殉艺术而死,享受艺术,献身艺术....

王彩铃的烦恼在于不能凭借自己异于小镇人民的『艺术细胞』,而被人敬仰,反而被人鄙视,于是她就 发自肺腑的认为这里的人们是低等生物,甚至不愿与人交往,但她不能避免自己胃疼的死去活来时去隔壁借胃 药。

黄四宝的烦恼和王彩铃相似,但是作为一个穿皮夹克牛仔裤的疑似艺术男青年,他的野心更炽,也更加浮躁不安。

胡老师是活得相对淡定的一个人,他因为艺术而内心有着自尊,甚至可以说从自我观照之中他获得了强 大的力量,基本上对于外界对他的艺术的感觉不甚在意,况且他也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招收学员),他为艺术终于自己内心,但是他也有世俗生活要面对-- --不能总让老妈抬不起头来。最后他想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终获解脱。

原谅我用这样冷漠的语言评价他们对艺术炽热的心,事实上如我前面的分析,再强调一次,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看似命运相似的四个人,有着云泥之别的精神世界。

说回艺术这回事儿,建议大部分分不清艺术和生活的人,去看一看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和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否则会很容易把大麻嗑 药和摇滚艺术搞混,把某种很表面化的生活方式和某种艺术错误的联系在一起。

《立春》所揭示的人物命运和孟京辉的《像鸡毛一样飞》非常相似,虽然这两部电影,一部土的掉渣儿,一 部前卫的一塌糊涂。其主题都是一样的:艺术家,艺术家的生活,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像鸡毛一样飞》里的诗人欧阳云飞,瞅啥都不爽,瞅啥都庸俗,就自己不是一般的高雅,觉得自己牛逼到开裂,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原来,写诗这回事儿,用盗版软件也能搞定,他才算从高高的云端头朝下的重重跌落于尘世,深刻的反思之后,他醒悟了,剃了光头,按照艺术家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这个片子为我最喜欢看的电影之一,廖一梅真是一针见血,对艺术圈那点儿破事儿破感觉体悟透彻,里面有个 插曲很好玩儿,一群人在超市门口唱歌:

吃过奶酪吗,这是法国的特产。
喝过可乐吗,这是美国的东西

某些所谓的艺术家,的确有这种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的可笑念头,需要掏大粪的老农给他们结结实实的上 一课才对。

那么,啥是艺术呢?是不是像某些诗人和艺术家说的那样:艺术家很寂寞啊,往前一看,没人,往后一看,芸 芸众生。

我觉得不是,艺术的活力和其它行业的活力一样凝结在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就 《立春》而言,王彩铃的老妈早起一个人在院子里放鞭炮更具艺术感,高超的艺术像住在王彩铃隔壁的夜夜交欢的小夫妻一样普通、平实、热情、元气十足、充满生命张力,而且应该像他们一样忠于本能,忠于自我,旁若无人的享受快感。

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艺术,才能将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更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命运,人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王彩铃式的悲剧,才刚踩到艺术的门槛,不幸生在一个资讯闭塞的地方,错误的以为自己有了 天分已经升堂入室,并持此错误观念几十年,直到碰的头破血流才恍然大悟。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比如,忽然发现自己嗓音很好,不当赵忠祥很可惜,忽然发现自己尿尿和泥捏弄的那点儿小玩意儿很抽象很前卫和罗丹米开朗琪罗都差不 多了。。。。这样的情形,人生总会遭遇一两次的,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过:我从哪 儿来?为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大部分人,经过了艺术的分岔路,哲学的分岔路,仔细的想了一秒钟,然后带着这些非凡经历走向平凡的生 活,一部分人,决定百折不回九死不悔的走下去,成了艺术家,哲学家。
在这个分岔路口判断失误的人,成了悲剧。

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的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举例而言,我喜欢看电影,甚至很爱演,但我从没想过去当演员,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技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乃是人活着的目的』《死亡诗社》中,一开始基廷老师就这么教导同学们。人 掌握某种技术生存下去,然后享受到某种艺术带来的精神慰藉,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艺术、谋生加在 一起,使谋生为艺术拖累,使艺术和谋生互相折磨。

《立春》和《孔雀》一样以苍凉的北方冬景、生活化的方言打动西方和东方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第五代导演御用摄影师的顾长卫,无意中将自己的电影视野定格在那个『中国西部片』横行的时代(像 黄土地,红高粱等),在第五代纷纷改行拍奇烂无比的商业大片儿之时,第五代的后备力量---顾长卫同学--异军突起,回归本源,再现第五代曾有的辉煌,所以顾长卫可以称之第为5.5代导演。

但是这部电影有意无意之中给人一种误导:仿佛是当下的社会背景造成了几个人命运的悲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拉硬拽,照我的理解,这些人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非社会悲剧,坦白说,就这几把刷子,在任何国家也不会有出头的机会。

如果说反应社会现实,我觉得拥挤的火车车厢,对北京户口的迷信倒是多少有点批判现实的意味呢。往深处想,这几个人悲剧性格的形成和资讯不平衡是分不开的,要是他们能多看到一些和艺术有关的节目,多读到些艺术书籍,也许就不会一根筋的觉得自己牛B了,也许就会踏踏实实过日子呢。

另外:谁能帮我问问顾长卫同学,为啥电影里每次送礼,都送菠萝?兄弟我百思不得其解。

 3 ) 为他妈的艺术,为他妈的爱情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
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
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王彩玲

老实说,我喜欢这句矫情的话,但不包括最后那句,因为我不习惯将失望溢于言表。比如在这个五月初的假期里,一场短暂的雷雨标志着又一年的春天彻底过去,仍然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我掺和四种东西熬成粥,大大的喝了一碗,然后躺在新铺了彩虹色粗布的沙发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王彩玲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唱歌了。

那支咏叹调的名字叫做,为艺术,为爱情。没有什么比这支曲子更适合电影了吧,可是太适合,就显得有点俗。这仿佛毫无忌讳的表达了大龄文艺青年们的理想,每颗心都赤裸的一模一样,看不出来什么区别。然后王彩玲开始在越来越大龄的路上一路狂奔,路过没法交流的仰慕者周瑜,路过从愤青变成商人的黄四宝,路过她尊重但无法接受的二椅子胡老师。她的表情从倔强变疑惑再变的有点尴尬,最后,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二椅子胡老师在雪地里推着自行车用标准的二椅子姿势走路,这时候当年舞蹈系每一个被我们骂过二椅子的男生的样子忽然一闪而过,一起闪过的,还包括我们站在阳台上学他们的样子时发出的互相鄙夷的笑声,后来镜头转到胡老师脸上,我没觉得我做错什么,但却有点不敢看他。

我最喜欢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特他妈让人想转述的故事,一种是特别不算故事的故事。《立春》显然是第二种,它更像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拼起了大部分,那些镂空的,就埋藏成了一桩心事。比如,黄四宝的醉酒之夜,酒吧小生,还有隔壁张老师没来得及送的仿真器具,我们姑且当它也做心事罢。顾长卫总是让我太多的想到贾樟柯,只是老贾习惯把电影织成一个网,哐的一下捞起一堆往事,而老顾的那个是根绳子,你得牵着它,一点一点的走到尽头。

这个春末的下午我刚刚对两个年轻男人说过会在三十岁之前嫁掉自己,然后被教育应该是三十岁之前搞出孩子来才对不然会胎位不正如何如何,俨然我一副愁嫁文艺女的样子。好吧,看在同是文艺女青年的份上,我喜欢《立春》要比《孔雀》多很多,也或许是因为像王彩玲说的那样,跟她比起来,我们都显得幸运很多,起码比她漂亮吧,起码比她脾气好吧,起码遇见黄四宝的时候,还很年轻吧。

 4 ) 今天你彩玲了吗?

《立春》现在成了一只熟烂的猪头,任谁看过都要拣一块来说说,因为口水太多,不免让人有绕道而走的想法,不想再上去多添两口唾沫,成为口水火锅。顾长卫很成功地《立春》搞成文艺青年哀悼晚会,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最突出的意义在于,里面出现了一个标签化的人物,王彩玲。我甚至想象,她将成为文艺青年的新代表,“今天你彩玲了吗?”,“你还王彩玲呢?”都会迅速成为新流行语。

别再说什么梦想陨落,现实残酷,天才夭折,实际上,你彩玲了吗?并不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化道路,而是另一个血淋淋的绞架,它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你被文艺界糟蹋了吗?

整部电影王彩铃除了受到过周瑜发自肺腑的感慨外,就是在不停地被糟蹋,被老太太们被邻居们被文艺界的领导们,前两种糟蹋都不足以摧毁文艺青年,虽说艺术来自民间起于生活,但清高的爱好者们绝不跟大众为伍,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圈子的肯定,来自核心的颔首,这对他们来说,大于一切。

所以王彩玲一定要弄个北京户口,健康的姑娘剃个光头扮癌症去参加歌唱比赛,黄四宝每年都去考次美院。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坐着一样的美梦,一朝功成名就万人景仰,谁能想到除了运气好的有后台的,其它全是万骨枯。

电影圈那个腌臜劲儿,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就像焦大跳脚骂荣国府,只有门口那对石狮子干净。据说正经人家绝不会送姑娘进去,凡是里头混的也尽是潜规则,有人恶毒地爆某个明星,从灯光剧务一路睡上去。知道江湖险恶,然而不知道有这么险恶。

再说文学圈,是不是干净点?其实我也没深入进去呆过,就在外围走了一圈,已经被臭水脏了脚。最恶心的就是各路编辑,找你的时候通常说得千好万好,稿酬优厚,回报且丰,一送了稿子马上像肉骨头打狗,一去不回。好不容易过了半年碰上一回,讨好着说是不是能发稿费。你千万别想有什么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奇迹,这些编辑通通已经变了嘴脸,商量好的稿费起码扣了一半,才拖拖拉拉打钱过来,很多从此销声匿迹的也不少。要想想文字写手是个多么庞大的团体,几年前王朔参加了一次网络作家颁奖会后说:再过一些年,再也没有人会因为鞋子而被人格外另眼相看就可以混口饭吃,因为这已经成了生理现象,就像大家都会说话一样。想当大师的人,苦了。

我告诉王叔叔,您说的这时代现在已经来了,您真是先知啊,现在别说大师,想拿文字挣钱,都已经很苦很苦了。

另外的画画圈,音乐圈,我枝叶不够蔓,没打听过,但是泛出来的黄水想必谁都闻过臭。

同学们,你能经受住糟蹋吗?你有无穷精力无尽金银,供你投身文艺界么?

没有就该跟王彩玲们一样,该卖羊肉卖羊肉,该早点洗洗睡就洗洗睡。想拿文艺当饭吃,谁知道文艺是架更快更利,更让你心碎心死的铡刀呢。

 5 ) 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下午看Seawaver关于《立春》的评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彼岸之美,在于彼岸之无渡。妈的,这句话一下把我的心说潮了,于是马上把打算过一段时间再看的《立春》找出来看了。
鉴于豆瓣上已经有将近500条《立春》评论,估计把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我这儿就胡诌几点我的感想吧:

1.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理想主义者就是认定用玫瑰煮出来的汤比用卷心菜煮出来的汤更好喝的人。
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答案就是学会用卷心菜而不是玫瑰煮汤。
只有融入世俗生活,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生活,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2.艺术家是没有道德的人
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天悯人的人,但与此同时,艺术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道德的人——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
如果你想成为艺术家,你要学的第一课就是不择手段,就像《立春》里的那个光头女孩一样不择手段。
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是什么?尼采给出的答案是:“人们一直靠牺牲别人来达到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生命总是靠消耗别的生命过活的”——不了解这一点的人,也就还没有向诚实迈向第一步。

3.王彩玲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毛姆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坚持要最好的,而拒绝所有次好的,最后你就能得到最好的。
这句话我是信的,但它并不适用于搞艺术这件事儿。对于某些人来说,搞艺术可能还不如买彩票更稳定、更有前途。
艺术这东西的确需要天赋,如果没有天赋,还将“有何胜利可言,坚持就是一切”诸如此类的话当成行动指南,那他就不是搞艺术,而是被艺术搞。

4.梦想是一个绝色的妓女
做人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太励志了,可问题就是,梦想其实只是一个绝色的妓女,她总会在榨干你的一切之后,就抛弃你,然后爬到另一个人的床上。
这是所有不甘平庸者的宿命——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她还在我们的床上的时候,好好享受她。

5.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
有人说: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如果这句话成立,那豆瓣就是中国失败者的门户了,呵呵。
事实上,文艺青年同样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而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他们可能一直不屑一学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学一点自我营销的手段。
古代的艺术家都是被贵族养着,现在没有贵族了,现在能养艺术家的,只有市场。
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艺术大师,多半都是营销天才。
另外就是让自己铁石心肠起来,就像是李敖说的那样:“铁石心肠”是意志的最成功的表现,它比任何做人的方法都来得紧要、来得有效、来得干脆,理智是不够的、感情是坏事的、冲动是胡闹的,只有“铁石心肠”才是最有劲最磅礴的人生。当然了,做到“铁石心肠”的起步非通常之男人所能,这也就是成事的硬汉与通常之男人不同的地方,正因为难能,所以做到才可贵;正因为难能,所以必须要做到。

 6 ) 不死的春天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王彩铃,一个不得志的文艺“老”青年,在世俗而卑微的生活里,坚持着她“要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她丑,可是她不在乎,并且看得很明白“老天就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没了这个,我就是个废物。”所以不是废物的她,因为那副好嗓子和那份清高,总是显得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不要以为赵本山说得“吃喝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就是那么正确。一个小小的炼钢厂工人周瑜在广播里听到王彩铃的歌声,就能陶醉的五体投地,就能挖门盗户托关系,拎着俩菠萝在门口等,只为跟着彩铃学声乐(显然他天资平平,也仅是练到“狗喘气”而已)。应该说,周瑜算是个伪文艺青年,但伪文艺青年也有伪文艺的快乐。比如,他提起当年诗朗诵总是滔滔不决,拿那口没听懂是哪的方言朗诵普希金的诗,他结交同样落魄的文艺青年黄四宝,他既同情这个考了N年美院不中的朋友,又巴不得他考不上-----考上了得嫉妒死他。他不嫌彩铃丑,还暗恋她,最朴实的求婚-----“你以后跟我过吧,我养着你”。这颇有点“献身艺术”的意味,他是打心眼里羡慕尊敬这样的“文化人”。遭到拒绝后,可能经过反省,他过上了正常的世俗生活,估计那点文艺理想也就泯灭在柴米油盐中了。庆幸这样一个中文艺毒不深的人,尚能在文艺理想寄托物(和文艺人王彩铃结婚)破灭后,蹒跚地在生活里走下去。

  黄四宝的结局,代表着文艺青年不得志的又一种出路。他是出现在王彩铃生命里第一个让她有“这个世界上还有懂我的人”感觉的人。他有才气,落魄,而且挺帅的。这次王彩铃主动出击了,借他看梵高的传记,甚至约上他一起进京。梦想着两个文艺青年一起打拼的闪亮日子。在那摇曳的绿皮火车上,他俩感慨着“这火车要是去巴黎的该多好啊!”既而黄四宝说出了“不爱你,只是当哥们,干吗男女之间非得是爱情”。王彩铃的回击掷地有声“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其实这时候的王彩铃痴痴的文艺梦里,已经多了份与梦想抗衡的东西,那就是朦胧的爱情。而黄四宝这个人,其实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很需要王彩铃这样的人,不只是做个人体模特,让他见识女体这么简单。我觉得还有一种母性的人文关怀在里面。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他几乎是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所以当他的画家梦逐渐褪色时候,当面对现实里这个又老又丑的王彩铃时候,他退却了。也许王彩铃在某一个瞬间也是他的女神,可那瞬间毕竟只存在于虚幻又不真实的艺术梦里。他的结局,就是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做一个投机取巧的狡猾商人。如果说曾经的文艺梦想再他的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的话,也许就是------车被砸成那样,还能哼着歌开下去。

  骑白马的不只是王子,还有唐僧。那跳芭蕾的也不都是王子,还有一个胡金泉。这个在小地方跳了十几年芭蕾的男人终究越不过世俗的那道坎。看他被那些看节目的观众羞辱,看他几十年舞蹈生涯在身上抹不去的一段风流妩媚,心里做痛。人们既排斥这样的文艺分子,又需要他们的存在。他帮着彩排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群体舞蹈,他被人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骂变态,他成为一个群众性攻击调侃对象。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还能忍。王彩铃的出现,或许是那个冬天里对他来说最温暖的事情。他们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被排斥,一样的需要点依靠。当他受不了压力时,他提出了要和她假结婚。她却断然拒绝,只说不愿做炮灰,毕竟自己是女人。其实这里我有点疑惑:王彩铃到底是不相信爱情,还是她对胡金泉也有那么一点动心,不甘只是个假结婚?所以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胡金泉昂首阔步推着自行车走,那气度俨然是舞剧里的王子,只是他的眼角有泪。之后他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方式,并用这样的过激方式回应了那些对他性取向的猜想。之后我认为电影里最经典的镜头出现了。剃了光头的胡金泉当着来探监的王彩铃的面,踮起脚尖,起身,回旋,他轻声地说“这布鞋和舞鞋一个样,还能踮脚呢!”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啪啦啪啦了。至此,又一个被击得粉碎的文艺梦想诞生了。

  当这些打击袭来时候,王彩铃还是在做梦。直到那个骗了她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女孩贝贝出现。王彩铃可怜这个身患绝症一心只想参加歌手大赛的天才女孩。甚至放弃了办北京户口的机会,资助她。这时候的王彩铃基本已经不在对自己的文艺梦想抱有希望了,她只希望这个比她还有天分的女孩能延续她的希望。如果说胡金泉的结局让她对自己的文艺梦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贝贝就是对她文艺梦的致命一击-----绝症只是为了出名的谎言。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出名太难了,何况又是小地方的,没点儿特殊手段根本出不来。”至此,王彩铃的文艺梦完全破碎。

  之后呢,王彩铃玩了把现实的-----婚姻。她相信这可能是自己的唯一结局了。甚至去婚姻介绍所。然而当年轻美丽的女邻居都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时候,她不相信婚姻了。她的精神,情感需要一个寄托,她独自去福利院领养了个兔唇的孩子。取名“王小凡”,她解释到“平凡的凡”。也许,她希望这个承载了自己太多希望的女孩不要像自己一样沉浸在文艺梦里,醒来时反而更凄凉,只是做个平凡的人就好吧。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仔细说王彩铃这个人。我觉得她的性格其实表达的不是很直接,全是在和这些旁人发生联系时候表露出来的。她有文化,懂得什么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她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才找的到真正的自己,她也有美丽的时刻,比如说在雪天里歌唱的情景分明让我想起了《两生花》里波兰的薇洛妮卡在雨里陶醉的歌唱。她给自己缝制演出服;她学意大利文;她一遍遍强调“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营造自己的虚假安慰感;她几次去北京听歌剧;她想在歌剧院当个勤杂工都实现不了......当她从文艺梦里醒来时,她用母性的爱选择世俗生活。她卖猪肉给兔唇的养女治病,她在一个母亲的身份里得到了所有的爱与安慰。她还是会去天安门广场留连许久,那曾是寄托了梦的地方,也是梦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影片结尾,一段慷慨激昂的独唱,让人恍如隔世,台上的王彩铃是多么的美,她的歌声是多么的好!黑白字幕:仅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铃。

  电影的风格很直白,也很简单,是顾长卫的典型方式。镜头比较直接,不加渲染。在细小的镜头里抓住情感。我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喜欢这样不臃肿的文艺片。

  今天三月初六,我十九岁生日。我选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立春》。人很少,大概只有四个。散场的时候,我看到后排独自坐着个老大爷,他是怎样的原因来看这样的电影?也许曾经他也有过那样的梦?不好意思,我又用伪文艺青年惯有的思维在思考了。那又怎样呢?伪文艺青年也有自己的快乐。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王彩铃,其实也挺幸福的,她有个别人没做过的梦,在她心里,总有个不死的春天,那叫做艺术。

 短评

胡金泉在狱中那场足尖舞 看哭了

5分钟前
  • 逍遥兽
  • 力荐

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10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不管是谁,ta不幸的时候就会跟我同病相怜

13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十年后,它依然是中国内地最好的一部文艺片,没有之一。

14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回家乡做了公务员的中年我本人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各位观众朋友,请文明观看,尊重艺术工作者

22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推荐

台词写的很赞...但是感觉用几个大的段落拼凑起来...整体上来说整个剧情有些松散和衔接上的问题...顾长卫绝对有些心理阴暗...和孔雀一样...他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被处理成庸才的形象...有梦想但没有能力达到而且还有点猥琐...是他以前生活中的一些投影吗...?...

27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小镇女青年王彩玲接触到了艺术,却没有人能够引导她如何看待艺术。

30分钟前
  • 杨三恨
  • 力荐

几个酷爱二人转的美国人在美国本土遭到冷遇

32分钟前
  • 张京
  • 还行

我长的跟王彩玲还挺像的

37分钟前
  • 小四川
  • 推荐

你都不知道,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自high的。

39分钟前
  • .od.
  • 推荐

其实 不论是生活在哪儿的人们,总有些人活得拧吧,这和艺术无关

44分钟前
  • 青猫
  • 推荐

蒋雯丽一个人的舞蹈。这个社会有多坏《立春》就有多好!第2届罗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蒋雯丽。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坑人的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占有欲。

51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爱唱歌剧不一定要去中央歌剧院,喜欢画画也不一定非要考央美。王彩玲和黄四宝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是文艺青年,不是艺术工作者。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梦想却极为广博,永远无法实现。虽然这样的现实对于王彩玲们是残酷的,但是为他们所谓的梦想而活着,已经是非常美好的人生了。

54分钟前
  • 王xx
  • 力荐

0411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56分钟前
  • F.
  • 还行

可惜在中国那个时代,没有全国级别的《英国达人秀》,否则王彩玲就是中国版的苏珊大妈。

58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看到影评里面有句话算是说对了,她不是爱歌剧,而是更加渴望歌剧能带来的物质生活和上层身份。这样才让人物更丰满,而不仅仅是简单一个梦想主义者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如今我们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