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爱情片法国1993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贝努特·里格恩特,弗罗伦斯·派梅尔,夏洛特·韦里,海伦·文森特,菲利普·沃特,克洛德·迪内通,休格·奎斯特,埃玛妞·丽娃,弗洛伦斯·维尼翁,亚采克·奥斯塔斯泽斯基,扬·特雷古埃特,阿兰·奥利维尔,朱莉·德尔佩,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33

详细剧情

  这么多年来,朱莉(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饰)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创作事业,照顾5岁的孩子,平静的生活由一场车祸打破。丈夫和女儿的过世,令刚刚在病床上醒来的朱莉大为悲痛。她曾经想一死了之,出院后又生归隐之心,她把丈夫的曲谱付之一炬,以明隔离过往的决心。人间生活对于万念俱灰的朱莉来说,已经无关紧要。  然而,现实却防不胜防地进入她的生活,让她开始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丈夫的朋友把丈夫留下的残稿发表在媒体上,声称要为这首曲续完。这件事意外地让朱莉得知,曲子原来跟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肚中已怀有丈夫的骨肉。  朱莉终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有勇气迎接新的生活和新的感情,她的人生开始转变。

 长篇影评

 1 ) “自由”

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独有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充满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

从表面看,影片呈现的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但从茱莉的处境中可以看到,影响她享受“自由”的仅是“记忆”的羁绊。因此,“自由与囚禁”才是茱莉真正的心灵困境,也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现代人宿命般的两难。

如何与回忆道别?面对逝去的亲人,选择逃避是否真的可以和过去一刀两断?影片就在朱丽叶·比诺什一遍遍的逃避回忆又不断的被拉回现实的过程中陷入一种沉闷的无力感,浸透了忧郁的蓝色。蓝色代表自由,但是什么又是自由?是放逐还是找寻,是沉沦还是救赎?影片虽没有给出答案,但相信每个人已有了答案。


 2 ) 唯有自我拯救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

 3 ) 刘小枫:蓝色伦理的脆弱——转自《沉重的肉身》

  基斯洛夫斯基讲的故事大都与人身的在体性欠缺有关。人身的欠缺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的欲望,人身的在体性欠缺本来算不了什么。动物没有对美好的欲望,也就没有对自身欠缺的苦恼。人性的苦恼都来源于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差距,自由主义伦理承认这种人性的苦恼是恒在的。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理想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任何政治制度皆无力解决。
  在基斯洛夫斯基的不同作品中,有一个故事母题出现过至少三次:一个女孩子喜欢唱歌,唱歌是她的美好生命的欲望,可是她的心脏有欠缺,不能唱歌,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基斯洛夫斯基对平等、博爱等现代价值观念的质疑,不是从政治原则的意义上说,这些价值观念没有意义,而是从个人的在体性欠缺的意义上看,是脆弱的。
  保障个人生命的自由(包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欲望的自由),不允许一种历史的、总体(民族、阶级、集体)的价值目的扼杀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想象,是自由主义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个人自由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伦理理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自由,然而,由于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自由主义伦理碰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难:既然承认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是恒在的,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把维护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作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
  当人们在政治制度层面肯定自由理想的同时,如何在伦理层面肯定自由理想?《蓝》探讨的正是自由伦理的欠缺。
  《蓝》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白、红》的顺序倒过来看也可以。我觉得,倒过来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的逻辑更清晰。
  《红》的结局是:瓦伦婷出海旅行,尽管行前她留意听过气象预报——连日来将会晴空无云,她还是遇上偶然的风暴。瓦伦婷与住在她对面而又不相识的法律系学生在幸存中相逢。《蓝》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幸福家庭驱车远足。朱丽叶,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她们有一个女儿——这幸福家庭让人联想到瓦伦婷与那个法律系学生可设想的幸福结合。
  (又是)一个偶然的车祸在宁静秀丽的大自然陪衬下打碎了幸福。
  朱丽叶在医院里醒来才知道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活着还有意思吗?朱丽叶吞了一大把什么药但没有死成,医院制度不允许死的自由欲望,只认可不自由的死。
  朱丽叶如何活下去?
  像《永无休止》中的Zyro,朱丽叶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该置身何处。与Zyro不一样的是,朱丽叶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会,而不是人民民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政府、政党或工会之类的国家和社会组织并不会来“希望”
  朱丽叶如何重新开始生活,她有选择自己生命理想的自由。
  朱丽叶才三十出头,青春还在自己身上,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谓生命时刻的年龄,按哈耶克的消极自由来讲,朱丽叶的美好生活想象是可望实现的:她丈夫的助手安东一直暗恋着自己,唯一偶然目睹车祸的小伙子也在追求她。
  可是,朱丽叶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极自由是不堪承负之轻。丈夫和女儿的死对她突然面临的个人自由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象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个体会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过去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须逃离自己的过去,这是获得欲望自由的第一步。朱丽叶主动打电话叫来安东,可是,仅仅一次肉体之欢就让朱丽叶感到过去的影子使自己无法享有性爱的感觉。朱丽叶逃离安东,搬到另一城市,让自己淹没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朱丽叶竭力要摆脱过去,就像要摆脱假尸的抽搐。她拒绝协助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避开一切熟识的人,好像谁知道她曾是某某人的妻子,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约束。她丈夫太有名,是欧共体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自己隐没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负担,吞噬了她亘古无双的魅力。基斯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即便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属己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也是有限的。他在谈到朱丽叶时说:没有过去!她决定将之一笔勾销,即使往日又重现,它也只出现在音乐中。看来你无法从曾经发生过的事中完全解脱出来。你做不到,因为在某个时刻,一些像是恐惧、寂寞的感觉,或是像朱丽叶经历到被欺骗的感觉,总会不时浮上心头。朱丽叶受骗的感觉使她改变如此之大,令她领悟到自己无法过她想过的日子。那即是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感觉中解脱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爱是一种牢狱吗?抑或是一种自由?
  有两件事对朱丽叶改变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丽叶住的公寓里有一位喜欢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生性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激起的情欲是一种消极自由),一天深夜,这脱衣舞女郎突然从舞厅打电话给朱丽叶,请求她马上去一趟。原来,这位脱衣舞女郎在台上脱衣时,发现自己的父亲坐在下面。纷乱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个人的体谅。
  谁能、谁愿意体谅一个在社会目光看来不道德的脱衣舞女的如此悲戚?朱丽叶答应去看她。
  朱丽叶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一行。
  脱衣舞女的回答说:“我喜欢。”
  朱丽叶看到,脱衣舞女其实同她一样,深陷在自身的过去和自己的生命愿望的矛盾之中。脱衣舞女的“我喜欢”必得面对她父亲的眼睛,正如朱丽叶的“我想要”必得面对自己虽然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朱丽叶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后传媒把他的私生活变成了公共话题。朱丽叶一直试图避开传媒的议论,但她还是从电视节目上得知自己丈夫曾有情人。朱丽叶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是幸福的,丈夫居然有情人——一位法律系毕业的女律师,而且正怀着一个他们的孩子。
  朱丽叶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在私人情感领域中获得自由,看来不可能了。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要探讨自由的欠缺。什么样的自由的欠缺?私人性的情爱自由的欠缺。个人的喜好和情爱可能是个人生命的自由想象最切身的空间。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愿望和喜好自由吗?脱衣舞女郎面对自己的父亲、朱丽叶面对自己丈夫的情人时,发现了自己私人自由的在体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限制,她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过去。
  解决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理想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些圣贤说生命热情和愿望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伤身的,劝导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人应该安于自己生命的欠然(道德寂静主义);另一些圣贤劝导人们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和愿望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总体的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由此克服个体生命的欠然(道德理想主义)。如果既不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又不转移到集体性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个体生命就会在自身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
  理想欲望的不平衡中受苦,甚至悲观、绝望。
  的确如此!
  然而,在如此受苦、悲观、绝望中,个人的生命仍然可能是热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道德寂静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者会认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充满矛盾、不圆满(圆融)。道德自由主义者认为,这种生命价值观虽然不是高超的,却是契合人性。人性、人生及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本身就充满悖论。自由主义伦理是人生终究意难平的伦理,既不逃避、也不企图超越人生中的悖论,但也不是仅仅认可人生悖论根本不可解决以及人性的脆弱,而是珍惜生命悖论中爱的碎片。
  基斯洛夫斯基对生命既悲观、又热情,他的叙事抱慰个人在生命悖论中的挣扎。即便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无从避免的生活悖论中被撕成了碎片,依然是美好的人生。生命碎片是悖论人生中因执着于自己的生命热情而挣扎得遍体鳞伤的这一个身体,基斯洛夫斯基的目光对这样的生命碎片充满眷顾之情: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悖论中的爱就是终究意难平,它的第一个含义是个体生命的热情和理想——那个非要喜欢唱歌不可的女孩子的心愿。
  由于个体偶在的肉身性,爱的在性就是碎片。
  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爱就破碎了,要在此世中爱,就得甘愿成为碎片。爱就是对成为碎片的生命热情和理想有信心和盼望,对它永生不悔。
  悖论中的爱的第二个含义是在悖论人生中的包容和忍耐,不轻视每一颗在生命挣扎中破碎的心,不夸张自己的生命想象的受伤,体谅每一个在生命的挣扎中成为爱的碎片的生命。
  朱丽叶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没有责备,或要求感情赔偿,把丈夫所有的遗产——存款和一栋楼房——转交给她。
  朱丽叶不再逃离,而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她领悟到,获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种爱的能力。
  朱丽叶停下寻求自然权利的自由的脚步,转身走向安东,同他用长笛和钢琴的对答谱写前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在这部名为“欧洲”的交响乐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己对这另一种爱的能力的信心。他虚构了一位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欧洲交响乐》是依Budenmayer的音乐思想来谱写的。朱丽叶对安东说,交响乐的结尾必须让人们记起Budenmayer的音乐,这是她丈夫的心愿:You know how much he loved him. Not just because of his music, but because of his tragic life and his premonition of misery.另一种爱的能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爱?
  《蓝、白、红》三部曲中,只有《蓝》的结局没有意外事件,基斯洛夫斯基用保罗的爱颂来祝福朱丽叶:我即使会讲人间各种话,甚至于天使的话,如果没有爱,我的话就像吵闹的锣和响亮的钹一样。我即使有讲道的才能,有各种知识能够洞悉各种奥秘,甚至有坚强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爱是坚韧的、仁慈的;有爱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爱是永恒的。讲道的才能是暂时的;讲灵语的恩赐总有一天会终止;知识也会成为过去;……信心、盼望和爱,这三样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保罗,《科林多前书》13:1—2,4,7—8,13)
  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心中的另一种爱的能力。
  保罗的爱颂在《蓝》的结局以合唱和独唱形式出现,用古希腊文演唱,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颂歌——颂唱生存惊恐中的宁静、破碎中的无损。在这恍如隔世之音的悲戚颂歌中,基斯洛夫斯基寄托了自己对欧洲和世界的信、望、爱:The rhythm is slower and from the music of the joyous hymn about love which could be the salvation of Europe and of the world, it becomes serious, announces something dark, dangerous.与此同时,基斯洛夫斯基让人们在画面上看到:By the window, we find Julie, her face in her hands. One by one, tears appear on these hands. Julie is crying helplessly.一位美国评论家说,基斯洛夫斯基是“幽默的虚无主义者”。如此评论表明这位美国评论家何等缺乏评鉴能力。“幽默的虚无主义者”这个称号用于昆德拉倒恰如其分,他的叙事沉醉于幽默,很少让人感动。
  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叙事作品是一个隐喻的织体,不少人物在各个作品中交错出场。生活是偶在的网络,道德意识是这张布满尘灰的网上的蜘蛛。他的道德焦虑不是律法主义的或决疑论的。生命的道德不是黑白分明,也非雾霭迷蒙,而是悖论中的爱的蔚蓝色。一个个体的生命是由一连串偶然聚合而成的,个体没有一个恒在的依持,个体幸福是残缺的,个体的爱也是破损的,在偶然中成为碎片。
  尽管如此,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绝不仅仅为了展示爱的碎片,他记述过两件小事……
  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认出他,走上前来对他说,自从她看了《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她现在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斯洛夫斯基听后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
  在柏林大街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人认出了他,拉着他的手哭起来。原来,这女人与她女儿虽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有五六年;前不久,母女俩一同看了《十诫》,看完电视后,女儿吻了母亲一下。
  “只为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基斯洛夫斯基这样觉得。
  基斯洛夫斯基并非不清楚,“这个吻的爱只持续了五分钟”。尽管如此,只为这一个只有五分钟的吻,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自己的创作艰辛也值了。
  爱的碎片只是生活中的诸多碎片之一,然而,却是唯一可以支托偶在个体残身的碎片。
  这种珍惜是一种信念——蔚蓝色的信念。

 4 ) 《蓝》用一生的悲伤偿还你的爱

每个人喜欢每部电影的理由各不同,也许是因为这电影充满欢笑、也许是因为这电影充满智慧,也许是因为这电影的手法令你惊艳,也许是因为这电影的思想令你折服,但有时候,喜欢一部电影的理由很简单、很纯粹,只是因为它让你感动,它给你共鸣,它打动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份感伤,让你呼出一口深深的叹息。《蓝》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因为它让我惊艳,让我折服,而且,让我感动。

 

《蓝》是1993年的法国电影,是波兰籍世界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获得当年度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世前最后的三部作品,影片名称和主题取自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三个颜色,和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寓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关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因此这三部作品也都落实在某个人物的情感与对外界的认知上头,没有宣扬民族大义的旗帜、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没有丑陋纠结的灵魂,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情感与理解。



提到《蓝白红三部曲》就必须提到配乐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1955-),包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另一部作品《双面薇洛妮卡》都是由普瑞斯纳配的乐。在这四部电影的内容中都提到了古典作曲家凡德-布登梅尔的作品,事实上凡德-布登梅尔是个杜撰的人物,片中提及的他的作品其实都出自普瑞斯纳。音乐在这四部作品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蓝中》尤其重要。《蓝》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首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诗人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中,同时用音乐、色调和画面片段,建构了一首对位精准的乐曲,乐曲的主题是从爱的禁锢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

 

《蓝》讲述的是一个悲伤但简单的故事:一个三口之家发生一场车祸,母亲茱莉活下来,却同时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茱莉在自杀失败后,决定将所有的家当都变卖,独自搬进简陋的公寓中,用孤独将自己锁住。丈夫的一个同事深爱着茱莉,决定为这个死去的丈夫完成最后的一首作品,以此逼迫茱莉回到生活当中。从电视上所播放的人物介绍中,茱莉发现丈夫生前有个情妇,经过追查后,茱莉明白丈夫是爱着这个情妇的。这件事将茱莉的悲伤掘开了个口子,茱莉决定帮丈夫完成最后的乐曲,并将房子送给这个情妇,以及情妇腹中的孩子。在帮助丈夫同事完成乐曲的过程中,茱莉彻底理解爱的真义,也从悲伤中得到解放。
 

《蓝》的故事虽然简单,但细节却精致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导演同时用画面、音乐和色调来迫近这样一份“忧伤”的情感,将主角茱莉的心境与性格捕捉得深刻写实。电影以两条故事线开展,一条是女主角茱莉在经历丧亲之痛后,从自我封闭到自我解放的过程,一条是茱莉为车祸丧生的丈夫柏利斯完成遗作“欧盟之歌“的过程。茱莉个人精神世界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篇章:死亡降临、自我封闭、心墙瓦解和自我解放。而影片中的乐曲便配合着这四个篇章变化。音乐在《蓝》里不仅仅是配乐,也是故事主题的一部分,从片头至片尾,始终有两个主题旋律不断交织,一个是古典作曲家凡德-布登梅尔的葬曲,一个是柏利斯的欧盟之歌中的八小节音符。一开始是由葬曲开启影片,与此同时,浓厚深重的蓝色调开始浸透整个画面,接着在葬曲这个主旋律中,八小节音符偶尔闪现,然后是八小节音符逐渐加强,直到最后,葬曲完全让位,由八小节音符延展成一首完整、以爱为主题的欧盟之歌,而浓厚得令人窒息的蓝色也逐渐褪去。

 

除了配乐和色调的演变呼应着故事的四个篇章外,影片同时还以象征性的画面来加以配合。在死亡降临的开头部分,画面固定在茱莉的瞳孔上,在瞳孔中是医生的身影,宣告着丈夫和女儿业已死亡的消息,当茱莉躺在病床上,看着丈夫与女儿的葬礼、葬曲响起时,画面投向了茱莉的鼻子与嘴巴,一滴泪水在这个不完整的脸上流淌。而在电影的结尾、自我解放的篇章里,画面快速地闪过茱莉生命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未来片段,片段播放结束后,画面由茱莉的瞳孔拉出,同样是一滴泪水流淌而下,但这次呈现的是茱莉完整的脸,而且这脸最终闪现了一抹细微的微笑。在画面方面,茱莉的精神历程同样是以瞳孔和脸上的泪做开头与结尾,但开头时是死亡的进入,是不再完整的生命,而结尾则是未来的脱出,是泪中带笑的完整。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两个象征死亡与希望的物件不断出现,一个是蓝色水晶吊灯,一个是丈夫那八小节音符的草稿。在死亡降临后,蓝色水晶吊灯和八小节草稿是茱莉唯一从家中带走的东西,蓝色水晶吊灯象征过去、代表死亡,八小节草稿则象征未来、代表希望。在新住所中,茱莉将蓝色水晶吊灯悬挂起来,时时提醒着无所不在的痛苦,至于草稿则被收在提包中不见天日。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吊灯开始有不同的意义,而茱莉最终也走出这个吊灯所在的住所,将草稿拿出来加以完成。吊灯与草稿在影片画面中的地位,与主题旋律中的葬曲与八小节音符相互对应,彼此之间的消长关系也同样呼应茱莉精神世界的演变。

 

《蓝白红三部曲》描述的是个人精神状态的蜕变与释放,因此观看的人的性格角度会强烈影响他对这三部作品的喜好程度。例如《红》在欧洲叫好又叫座,但《蓝》却在日本和台湾受到广泛欢迎,这和日本人与台湾人在性格上有较强的自我压抑性有关,很容易在《蓝》的抑郁氛围中找到共鸣。对于《蓝》中,女主角茱莉的自我禁锢和自我解放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禁锢她的是过往的回忆,影片中的种种行径是象征大于实质意义,她的自我解放则是从往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有人认为禁锢她的是“掌控和支配的强势”,因此最终的自我解放是达到一种男女的心理平等。但是我认为禁锢她的其实是那种自我压抑、无私奉献的爱的方式,剧中的种种自我隔绝则是这种性格所衍生出的必然结果,将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是对独立生命的理解,她不只是“家庭的附属品”,她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需随着家庭的失去而抹灭自己的存在,在悲伤过后,生命仍有权利继续。

 

第一部分:得知死亡

在片头一开始是明亮的景致,茱莉一家人将要出游,但车子刹车油管漏油的镜头已然预示了悲剧即将降临,伴着一声巨响,镜头很快就切换到车子撞毁的画面。

 

当茱莉从车祸的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医生便宣告了丈夫和女儿都已经死亡的消息。茱莉在得知消息后没有哭泣,而是将整个身子缩了起来,将自己紧紧裹在毯子里。接着就是茱莉砸破玻璃引开护士,独自闯进护士站中偷安眠药自杀,结果却因为服用得太多太快而吐了出来。当茱莉抬起头时,看见护士站在窗外凝视着自己。这是全片中最让人伤感的部分,茱莉默默地将药片和药瓶交到护士手上,承认是自己打破了玻璃,护士则是悲伤地说没关系,没有解释、没有哭喊、没有责备、没有安慰。在骤失亲人的剧痛中,自我了断的行为还需要解释吗?责备的话语又怎么说得出口?当茱莉躺在病床上看着丈夫与女儿葬礼的录像时,她终于落泪了,镜头照着茱莉的口和鼻,在这只有局部画面的脸上,一滴泪滑落而下,诉说着生命不再完整。

 

茱莉的丈夫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茱莉长年来始终帮助着丈夫的工作,有部分乐曲甚至是茱莉为丈夫完成的。然而茱莉却甘于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茱莉聪明但压抑自我,无私地付出是她爱的方式。在车祸中,茱莉不仅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还是仅有的生存者,因此茱莉心里除了无尽的悲伤外,还有一份对独活的内疚与愤怒。于是茱莉选择以自我孤立来惩罚自己,也保护自己再也不会受到失去的伤害,她割舍过去的所有,在自己周围建起高墙,不允许快乐、悲伤、感动、甚至回忆进入身体。浓厚深重的蓝像血一样浸透了画面,也浸透了茱莉的生命。

 

第二部分:自我封闭

茱莉将家中所有东西都清理掉,房子也委托律师变卖,指示所得的钱款都存入一个自己无权动用的信托账户中。茱莉还将丈夫的遗稿销毁,让过往的一切都与自己断绝。在离开家的最后一晚,茱莉叫来了丈夫的同事奥利佛,和他在房中仅剩的床垫上发生关系。茱莉很早就知道奥利佛爱着自己,她和他发生关系是为了让他对她死心,茱莉不要再有人爱着自己。隔天清晨,茱莉断然地离开那所豪华的宅邸,唯一带走的是家中一盏缀满蓝色水晶的吊灯和丈夫遗留的一份乐曲草稿。在离家的时候,朱蒂快步地向前,手却狠狠地在砖墙上划过,她内心那股撕心裂肺的痛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只有借由手上的痛来缓解。

 

茱莉将自己安排进一个简陋的公寓楼中,挂起来自过去的蓝色水晶吊灯,让死亡蔓延在这新的住所里。茱莉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行踪,每次痛苦来袭时,她就躲到泳池里,让泳池中的蓝和绝望的葬曲淹没自己。茱莉拒绝在公寓住户的请愿书上签字,不是因为她同情或不愿意驱走楼下所住的妓女,只是因为茱莉不想和别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关联。茱莉狠心地借来一只猫,清理储藏室里那一窝新生的小老鼠,茱莉害怕的不是老鼠,而是老鼠母亲与老鼠宝宝间的天伦幸福,以及为这份幸福感动的脆弱的自己。茱莉一遍又一遍地自残着自己的心。

 

茱莉的母亲住在安养院中,患有老年痴呆症,当探视母亲时,茱莉忍不住说起了丈夫和女儿的死去,忍不住说起自己害怕一切情感的牵绊,业已痴呆的母亲无法理解茱莉的话语,不过茱莉不需要被理解,也不想被理解。当一个男孩送来在车祸现场捡到的项链时,茱莉决然地拒绝了,茱莉什么都不要,她要让自己在真空中一点一点的窒息而死。

 

第三部分:心墙瓦解

茱莉始终抛不下的是音乐。公寓楼边上有个流浪汉总是坐在路边吹奏长笛,而他吹的乐曲竟然是丈夫遗留下的那八小节音符。每每听到这流浪汉的长笛声,茱莉就会任由自己的心思在音乐中飘荡,自由自在地接续那未完成的部分。虽说茱莉切断了内心的一切情感,但是当这个吹笛的流浪汉昏倒路边,或是失去踪影时,茱莉还是忍不住挂念起来。这个流浪汉说过,人,总要留下点什么。



茱莉楼下住的妓女露丝意外地走进茱莉的生活中,露丝原来是上门感谢茱莉拒绝签字的,但一进门后就扑向了房中挂着的蓝色水晶吊灯,说起小时候自己也有一盏相似的灯,老喜欢在下面跳跃、想抓住上头的水晶。就是这些话让茱莉打消了赶露丝出去的念头,她说的话给了水晶吊灯新的意义。露丝看出了茱莉的悲伤,看见她从泳池中起身时挂在眼角的泪水,露丝没有追问什么,只是为茱莉扫去储藏间里老鼠们残骸,茱莉的痛,只有同样一无所有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当露丝深夜从脱衣舞夜店打来求救电话时,茱莉赶来了。茱莉静静地将手放在露丝的肩上,听她伤心地诉说在观众席中见到自己父亲时的恐惧。茱莉了解亲情的牵绊能带来的痛苦有多巨大。当茱莉问露丝为什么要跳脱衣舞时,露丝说因为“我喜欢”,这句话在茱莉给自己筑的心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原来“我”可以、也有权利超越“亲情的牵绊”。

 

茱莉在电视上看到奥利佛将要为丈夫完成遗作的消息,连同的看到了几张丈夫和一个陌生女人的亲密照片。茱莉终于是找到了这个女人,当两人面对面时,茱莉确认了对方的情妇身份,也当即明白丈夫对这个女人是真心的,因为这女人脖子上挂着一条和自己相同的项链。丈夫给了这女人和茱莉一样的项链,表示丈夫一样爱这两人,但是当这女人带着项链来纪念丈夫时,茱莉却选择了舍弃这条项链。情妇说过,她本来不要孩子的,但在丈夫过世后,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显然这女人选择了放任自己哀伤,然后让生活继续的方式来回报死去的人。这个女人问茱莉是否恨她时,茱莉没有回答,但茱莉发狠地将自己淹没在泳池里,然后找到自己的律师,将茱莉和丈夫的豪华宅邸送给了丈夫的情妇和她腹中的孩子。既然丈夫的情妇能够超越悲伤,为死去的人而勇敢活下去,用生命回报生命,那茱莉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茱莉的生活开始向前挪动了,葬曲逐渐退去,那抹沉滞的蓝也淡了。

 

第四部分:自我解放

关于丈夫有情妇的事情,茱莉原本想找母亲倾诉的,但从窗外看着母亲盯着电视的痴呆神情后,茱莉决定去找奥利佛,茱莉不仅想向人倾诉,她还想被理解和接受。在此之前,茱莉知道了奥利佛是为了逼茱莉出面,才同意为丈夫完成作品,他还将旧宅中、两人发生关系的床垫拿回家去。在经历了情妇的事情和了解了奥利佛的深情后,茱莉决定帮助奥利佛完成丈夫的欧盟之歌。奥利佛创作歌曲配乐是雄壮高亢的,茱莉觉得这并不符合丈夫的初衷,因此建议他拿掉打击乐的部分、降低音高、将钢琴换成长笛,让歌曲的风格转向凄婉。茱莉还告诉奥利佛,丈夫的演唱部分安排的是女歌手以希腊文演唱爱的礼赞,并拿出了那份八小节的草稿,指出这是丈夫为欧盟之歌设想的结尾。



当晚,茱莉在家中为欧盟之歌谱写了结尾,并打电话通知奥利佛来取。但是奥利佛说他不想采用茱莉的建议,他自己的作品也许未尽完美,但这才是他自己的作品。茱莉听完后马上就起身飞奔到奥利佛身边,这个男人不要茱莉牺牲自己、压抑自己,不要茱莉做自己背后的女人,他将茱莉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用最纯粹的方式爱着茱莉。茱莉和奥利佛在蓝色玻璃后做爱,紧贴在玻璃上的,是茱莉眉头紧锁的脸庞,但响起的乐曲是奥利佛那激昂版本的配乐。在深夜里,茱莉独坐一旁,伴着女高音以咏叹调唱着希腊文的爱的赞歌,一幕幕景象划过眼前,男孩在夜里起身,脖子上挂着茱莉舍弃的那条项链;是母亲在安养院中与世长辞,护士飞奔向前;露丝带有寂寞的脸庞;丈夫的情妇做超音波检查,看视着新生胎儿在腹中的成长。女高音终止后,是由那八个小节反复、变形所构成的结尾,茱莉眼中映照着未来,脸上垂挂着一滴泪珠,但一抹难以察觉的笑容在嘴角轻轻地浮现。茱莉将自己从痛苦的枷锁中释放了,她学会自由地去爱,学会无需压抑自我地去爱。

 

 5 ) 痛苦是什么样的?

  看蓝的时候第一次认识了庇诺什,从此迷上了她。
  听说贾樟柯到法国见过她。朱说贾是那种能够调动起演员全部潜力的导演。我信服这句话,不仅因为贾的才华有目共睹,更因为朱是被基氏指导过的演员,她见识过最好的,有发言权。
  在蓝里面,庇诺什淋漓尽致的演绎了痛苦的感觉,她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
  当痛苦向你袭来时,你可以痛哭、昏厥、尖叫、奔跑、愤怒、抽搐,你可以表现的像演员一样强烈,你有这个权利放纵一次而没有人说你矫情、说你神经质、说你脆弱不堪一击,你拥有了痛苦赋予你的特殊权利。
  但是,真正的痛苦往往是另一种形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引起你痛苦的事件,你应对的是麻木,你觉得自己置身事外,一切都与你无关。你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为你悲凄,为什么用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面对你。这也许全是一场梦吧,你想。也许,你会嚎啕,可这不过是因为别人在落泪。
  然而,渐渐的,你确定了,不错,这的确和你有关,这不是一场梦。你感到了痛苦像海浪像厉风一样席卷你,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感到了恐惧,转身想逃,逃到哪里呢?你不知道,只要能逃开,又管它什么地方呢。可是你四肢使不出半分的力量,犹如一场梦魇。

   是的,一场梦魇,一场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梦魇。它允许你挣扎、允许你反抗、允许你逃避。你用出了全部的力气,终于你感到你离开了风暴的中心,你以为你又一次见到了蓝天。看到一个垂垂的老人艰难的行进,你会从内心里发出对天主的赞美:感谢上帝,我还活着,我还拥有青春,我还健康,而生活--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就在你满心喜悦,以为自己逃脱了痛苦的魔掌,得到了自由的时候 ,痛苦这个万魔之王却正在得意的带着嘲讽的看着你笑呢。它会突然从半空中降临,带着轰响,疾如闪电,快若山风,又准确犹如鹰隼,准准的、狠狠的将你击中。
  人世间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不是虚幻的鬼神、也不是死亡的威胁,而是无法逃脱的绝望。如果肖申克钻过漆黑腐臭的下水道见到的不是连接自由的河而是狱长办公室的厕所,他还会有勇气调转方向再爬一次吗?

  去年,我的舅舅不幸因病故去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遭遇死亡,幸运的是我因为外地读书的原因,逃了开去。后来,母亲总说,她搞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像都没有感情。她指的是我舅舅的两个女儿,我的表姐妹,没有痛苦的表现,好像很麻木。但我知道,这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样的痛苦同样真正的蚀人心魂。

 6 ) 蓝是蓝色的蓝

(一)
  
 又看了一遍《蓝》。
 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了,分析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剪辑,每一句台词。我还能说些什么。可恨的是,这个下午,我还真的想说些什么。
 那我就讲一讲《蓝》和我的交集吧。
  
(二)
 我忘了是从哪儿知道这部电影的。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门叫做“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
 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在放这部电影之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要放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沉闷。不喜欢的同学随时可以离开。”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他说这门选修课他很少给超过八十分的成绩,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89分。这是大学期间极少数让我感到自信的事情之一。考题里有一道就是赏析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我记得当时我在卷子上写了好多。
  
(三)
 大学室友H也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记得有一次假期归来,H告诉我说他在家里看了七遍《蓝》。为了减少他和父母的隔阂,其中一次他还特意邀请父母和他一起看。不过,父亲最后的评价是:“不就是一部中年妇女的情感经历吗?”
  
(四)
    意料之中的评价,不过我觉得那会儿的朱丽叶·比诺什应该还算不上中年妇女吧。一直觉得她很静好。波德莱尔在日记里写道:“有些女人使人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去。”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比诺什。
 我曾梦到过比诺什,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头的法国梧桐下,衣裙漫飞。我从远方慢慢走向她。我很少做这种纯情的梦,梦到女性大多和情色有关(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个梦。在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
 不过,比诺什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她步入中年之后演的电影我都不敢看了。尤其是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后,更是下定决心不再看她演的新片了。
  
(五)
  那时候,因为喜欢法国电影,我还特意跑去选修了法语。法语老师是一个三十岁但看上去像十八岁的姑娘。她说她很介意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她总是会提前告诉别人她的岁数。有一次坐校车,有一个同学管她叫同学,她说她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那位同学可能是在讽刺她。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她说她每年都要看一遍《蓝》《白》《红》,但是她却看不懂。她告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困惑,法国朋友对她说,为什么要看懂呢,觉得美就可以了。
 在我向朋友H转述法语老师的话后,H有些愤懑,他说他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他还说:“她的那个法国朋友也挺二的。”接着,他花了大段的篇幅阐述了他为什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末尾处,他总结说:“绝不仅仅是因为美。”
 后来,H去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去了。上次打电话我问他还看不看电影,他说已经不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六)
  最近一次听到人提起这部电影是从朋友C那里,C做的是大学教授讲座视频编辑(艺术组)的工作。他负责出一张卷子给面试的人做,他说他出的都是一些简单到极致的问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问《蓝》《白》《红》的导演是谁。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说他很失望。
 我说,你要求太高了。他说这要求还算高?
  
 (七)  
 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蓝》,是一个叫德里克·贾曼的盲人晚年拍的。提起那部电影就不得不提起朋友T。
 有一天,T拿着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我们宿舍来看(当时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就我们宿舍有电脑)。我当时闲着无事,便决定和他一起看。看着十几只猩猩叫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问他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T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是先锋电影,很难懂的。我还看过比这更极端的,是一个盲人导演拍的,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崇拜了T好久。后来我看了很多电影,一天我突然想起了T的这段话,便在电驴上下载了那部《蓝》。一天我正在看这部电影,T走进了我们宿舍。
 “你的电脑蓝屏了啊?”T不解地问。
 “我在看一部伟大的电影《蓝》。”我故作镇定地说。
 “哦,我知道了,德里克·贾曼。”T接着说,“草,这有啥好看的呀?你下个原声听听得了。这种极端的电影反正我受不了。”
 “你忘了,”我说,“四年前你跟我说,这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我说过吗?”
    “说过,当时你的表情很严肃,你一字一顿地说——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呵呵。”
 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年来,我们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当然我们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未来的问题总是萦绕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对话,我们的开怀大笑,我们看过的电影,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最后,请允许我再小资一下:但愿这一切——真的像老贾曼所描述的那样——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一片深沉的蓝色之中。

 短评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6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13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1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17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23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28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3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3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3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4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4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46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5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1小时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1小时前
  • 还行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1小时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