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游戏美国版

喜剧片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2007

主演:娜奥米·沃茨,蒂姆·罗斯,迈克尔·皮特,布拉迪·科贝特,戴文·吉尔哈特,博伊德·盖恩斯,希博汗·法隆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播放地址

 剧照

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3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4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5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3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4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5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7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8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9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4:27

详细剧情

乔治(Tim Roth 蒂姆?罗素 饰)和安(Naomi Watts 娜奥米?沃茨 饰)带着儿子和爱犬来到城外岛某别墅度假,原本美好的假期却被两个不速之客破坏。两个打扮拘谨,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敲开乔治的房门,向他们借鸡蛋。安热情地接待他们,然而鸡蛋一次次被有意无意打破,他们的电话也被碰倒水中。安的忍耐到了极限,命令他们离开自己的房子。  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对乔治一家展开毫不留情的折磨与屠杀……  本片荣获2008年少年好莱坞奖一种视角最佳男主角奖(Brady Corbet)。

 长篇影评

 1 ) 真实暴力纪录片

简单的无动机犯罪没有太多直白的血腥镜头,三个人死亡的瞬间都采用的间接表现(旁人的吼叫),却让人能够极度不安。在黑帮电影或其他电影中,鲜血喷撒,肢体残缺,身中数弹的场面缕见不鲜,但是我们对死亡的角色不会有太多的感官感觉(对暴力本身的感觉),但是funny games却让人关注片中的暴力本身,关注被施予暴力的三个个体。Michael Haneke的这部异类纯粹的暴力电影,完全不同于其他电影中所描述的暴力,是一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暴力的电影,可以说是用暴力来反暴力,将电影和真实混淆,让电影尽可能的真实,这也是影片和观众始终有互动的原因(比如杀手之一回头对着镜头眨眼,后来的遥控器回放,直到最后段的独白:已经够了吗?你想要一个真正的结局和一个说的过去的发展,不是吗?),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是令人恐惧绝望压抑的真实暴力纪录片。

 2 ) 切实恶心到我了


这种片子也值得追捧的话,我只能说我确实被切切实实地恶心到了。

通篇是讲一场绑架与杀人的游戏,规则只是施暴者发布,受暴者只能等待处决。

我以为会是一场旗鼓相当的智力较量,看到的却是绵无趣的折磨。

据说导演很NB,据说导演很让人思考,那不妨把故事弄得再恶心点。

 3 ) 终止暴力的方式

对于一部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我们要知悉的是它必然以一种严密的逻辑运作,而不会让偶然性侵入影像。这或许是让部分观众作呕的原因,严密的逻辑意味着机械,意味着情感的剥离。就在《爱》上映之后,我们不是听到了相似的声音。那些想象美好爱情并想从中生离死别的观众义愤填膺了:他们指责这部电影的虚假,指责导演的残忍,指责他像对两具皮囊一样对待两位活生生的演员;尤其“折磨”到影片结尾,男人闷死妻子的残酷手段,已经使大多数观众坐立不安了。只因这些画面刺到了他们的道德熔点,他们愿意接受并亲身践行的道德观一直是被同情、泪水这种基督式博爱所贯穿。即便他们同样清楚内心的阴暗,但这种阴暗远离于现实表面。

如同他的同胞弗洛伊德一样,迈克尔•哈内克直接向观众展示这些黑暗。当《趣味游戏》的杀手一次次暗示观众他们之间的同谋关系(通过一个对着镜头的微笑、一次转身的抛媚眼、还有最后定格的注视),观众已然感到难以承受,有了逃避的冲动。对他们来言,做暴力游戏的旁观者是有“趣味”的,可一旦发现自己也被卷入其中,他们便无法忍受,只想逃避了。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内心黑暗的形象化隐喻。在此,哈内克暴露出电影的虚假机制:因为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电影是消遣的娱乐方式罢了,是处于现实之外让我们做梦的场所(如同弗洛伊德所言:梦无非是潜在愿望的满足)。可一旦这些欲借电影来逃避现实的观众发现他们正被引入一场比现实来得更为沉重的恐怖事件中,他们宁愿退回到现实生活,而不愿再在黑暗中遭受折磨。

这一幕难道没有被《趣味游戏》中“倒带”这一奇特的构想所证实。当女主人拿起猎枪,对着胖子爆头的场景,是以好莱坞式的快速剪辑来获致视觉效果的,这与弥漫全片的(慢慢的)身心折磨形成鲜明对比。哈内克在回忆《趣味游戏》当年在戛纳首映之时,这一场面唤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可紧接着画面刚被倒带回去,同样是这些欢呼的就瞬间噎住了,大气也不敢喘一声。坏人爆头是一部“合乎规则”电影的惯常发展模式(想想那些被总局过审的犯罪电影的结尾),但我们相问这种处理方式是在隐忍暴力还是在释放暴力呢?我想哈内克的这次“人性”实验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仍然太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逻辑设置,我们也可以猜测,他们对于那些弥漫于社会上的暴力一定充耳不闻,他们所被灌输的是正义/邪恶两者间的必然逻辑,虽然有时候他们也知悉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恶意,但他们已经“教会”了如何应对。恐怕这就是哈内克拍这部电影的意义:你必须去正视邪恶,你逃避不了;不然,只有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影片结尾另一场谋杀的开始)。

 4 ) 一场滑稽游戏 一部“恶”电影

关于这部《滑稽游戏》,我想我被太多的评论忽悠的有些认知错误,我担心这是一部《Solo》般的“恶”电影,所以有意的保持距离的随时准备暂停的开始观看。结果并没有发现所预想的那些足够BT的镜头,不过我还是承认,这是一部足够“恶”的电影。
  
从风格来看,这是一种类似布烈松的极简主义的表现,但显然在形式下,作者隐藏了更多的因素,冷静的旁观,在给以手术刀式的犀利切入。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场游戏,整个犯罪过程是无动机的,单纯以快感而出发的。到最后看到保罗用遥控器回复时间的场景,完全把这一切定位到一场游戏上。电影就是个装了猫和小白鼠的匣子,取乐的不只是猫,还有观众。之所以觉得这部片子“恶”,是因为我作为这场猎杀游戏的观众,在神经被频繁挑拨下,反倒获得一种异样的快感。这些残酷的行为,最后可以被我心安理得的定义为一场游戏,滑稽游戏,大可以从其中寻求乐趣。我不得不说,在逐渐了解到社会的本质后,在不断的审美疲劳下,这场“恶”游戏确实让人感到轻松,完全没有道德的负疚感。
  
哈内克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并且乐于将其中的丑恶和不和谐放大,将厌恶、恐惧、谴责、畏缩等情感融合在一起,因此产生出这种怪诞而力量非凡的影像,神似他的同胞卡夫卡。我想他们首先都是独立于这个社会存在的,他们的感知可以超脱实际的状况,以一种直觉捕捉隐讳的思想。这才是最残酷之处,无关者会把你苦心遮拦的身躯剥的赤裸裸,而你在羞耻中沉溺于另类的快意。我想我们在平日里都在不断的意淫,当被人打断时会产生强烈的恨意,哈内克在你意淫时很积极的帮了你一把手,但也同样将快感戛然而止,在这种大脑空白的状态下,你便有了审视社会的另一种眼光。保罗和吉姆的游戏便是这只手,当你认识到这不过是场游戏,或者是你看到这一家人无可挽救,这场快感便停止了。游戏终究是游戏,你要得到救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在家里,我一定把《冰川三部曲》也找出来看掉的,现在要新年后了,恶。

 5 ) 心理物理双重折磨

啊,没有字幕的片实在看得我要死了,我今天竟然就只看了这一部片!为了下半部的字幕我翻箱倒柜翻google翻百毒翻shooter翻ed2k,下错版本真痛苦,字幕是一插到底的我的视频分两截奶奶的,然后sub+idx的字幕真麻烦也不能设置延迟时间,射手播放器竟然是慢悠悠的0.5秒地给我调!40多分钟的时长岂不是到猴年马月去。我幻想着把sub+idx转成srt结果下了个subtosrt软件软件竟然问我srt在哪?好一番搜索才发现原来之前还要用个什么subrip的软件...算了吧,等我再找subrip说不定又告诉我要用个什么ripmaster之类的软件...最后我屈服了,我用了一个英文的srt字幕用完美者播放器拖了2490秒,终于能就着有道词典来看电影了。
所以你看,这是一部不仅仅在心理上折磨我的电影,在物理上也要对我进行狠狠地折磨。
谈内容吧,我承认我错了,我是个胆小鬼不敢看恐怖片,所以为了证实这部片没有什么突然蹦出一只鬼对着你歇斯底里大叫之类的情节看了下大家的影评(都怪你们!那些透剧的童鞋),知道了这部片的一些点,影响了观影效果,在看了20分钟左右已经明白后面的走向了。导演的意思就是要把我们狠狠地弄死在这里,让一群暴徒把我们的意志狠狠地踩在脚下,而且最后会让我们以为能重见天日出气了。当然!只是以为而已,他会打破你的以为,让你一肚子火绝对憋着出不去,想冲上街打架。

我现在急需看一部一开始坏人整好人整得很惨后来好人把坏人很惨滴弄死的片子~~

5星给导演的代入感,你让我不爽了,够不爽,很好!

 6 ) 10年,两场可怕的游戏

    《滑稽游戏》大概是有史以来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电影之一,1997年作为参赛片在戛纳电影节角逐金棕榈时,舆论一片哗然,不少影评人不等影片放映完就愤而起身,以示对影片过于暴力骇人的抗议——两个少年闯入一幢乡间别墅,无缘无故地对一家三口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而他们的言行态度,正如片名,把一切当成了一场“好玩的游戏”,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的话,这起灭门惨案其实是由一盒鸡蛋和受害者的“不礼貌”引发的。

    影片并不卖弄血腥,反而充满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味道——你无法预料这两个一开始显得腼腆有礼的少年到底要干什么,除了手上都可疑地戴着白手套,他们与那些呆头笨脑的大学一年级生没啥区别。如果说希区柯克《夺魂索》里的两个大学生杀人是为了挑战平庸,那么,在这二位身上,我们毫无动机可寻。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做又是为了证明或宣扬什么。

    毫无理由的杀戮,才是最可怕的,习惯了因果逻辑的观众,会感觉受到了无情理和无道德的双重挤压,内心的紧张和痛苦无法释放。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让少年中的一位像拍纪录片一样,直接对着观众挤眉弄眼和说话,并且还来了段这位少年用遥控器左右情节的魔幻手法,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和三位受害者一样的被戏弄凌辱感,迅速得出“这个导演是混蛋”的结论。可怕的是,在银幕上,这起惨案发生了两次。

    除了纳奥米·沃茨比原来的女主角裸露得更多,大砖头手机变成了轻薄的翻盖机,2007年的美国版《滑稽游戏》几乎逐镜原样“复制”了1997年原版,而且一样的冰冷无情。须发皆白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给出的解释是“在过去的10年里,一切都还是照旧,因此我想不出什么要增加或改变的内容。”

    把虐杀当作游戏,把一个被紧缚的人推进湖里后露出最灿烂的笑容,不只发生在这两场“滑稽游戏”里。去年,北京四位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少男少女虐杀一妇女案也曾引起哗然。据报道,“2006年5月21日凌晨,在宣武区南新华街附近,4人发现一名避雨的陌生妇女丁女士,假装嬉闹接近丁女士,其中一女孩多次碰撞丁女士。丁女士出言指责后,4少年将丁女士挟持到附近一拆迁房屋内,用棍棒殴打全身、脱光衣服、烟头烫、火烧头发和下体等极为残忍的方式,将丁女士杀害,并抢走其随身携带的112元钱和一部小灵通。 ”之前,4人还殴打过一位智障老太太和两位拾荒者。在审判中,4人分别交代殴打和虐杀“就是无聊,为了取乐”、“闲得没事干了,也是为了图乐”、“就是在打人时,看到对方痛苦的样子,心里痛快”。

    早在1997年,哈内克就放言,如果《滑稽游戏》大获成功的话,那就表明观众误解了他的原意。还好,两部《滑稽游戏》都遂了他的愿,1997版没得金棕榈,应制片人要求重拍、请来了明星的2007版票房照样一败涂地。不管他的原意是什么,希望他能为这两个结果感到高兴。

    最后,至于是否两个版本都值得看的问题,视乎你能最先看到哪个版本,看完一个就可以不用看另外一个了,因为就内容而言,它们真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短评

不太好看。其实没看太懂 导演融合了大量夺人眼球的要素 杀了狗的虐畜、儿子被爆头的血腥、妈妈脱衣服的色情、谈话中提及到胖子的吸毒乱伦等等 然而感觉什么都没说到点。故意设置了两个普通的坏人 一胖一瘦 一个金毛一个黑发 一个叫汤姆一个叫彼得 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我们能遇到的人 就像那个经典遥控倒放镜头 导演大概就是最简单的不安好心吧 就是纯粹的暴力吧

6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哈内克在《趣味游戏》里做的实验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他假定所有观众都是理想化的,都尽在他的掌控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的、有agency的观众,我必须明确拒绝哈内克的说教,也不接受他把责任甩到我的身上。艺术展现暴力,永远不是因为观众想要消费暴力,而是因为自己的暴力潜力。所以请艺术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瞎指挥我怎么思考。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跟随荒木飞吕彦的恐怖片list看到哈内克这部,看完浑身不适,哈内克这种导演在平常生活中难道没有朋友吗?

10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瞎弄。要是写中产阶级,那这是夏布洛尔写烂了的东西,要是玩叙事结构,那这也玩的相当初级而且无意义。这是强行把观众拉入到暴力行为当中并且还不给任何解释的做法,展现无美感的暴力,并且逼迫观众成为同谋,让人非常不爽。

14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Haneke说,在戛纳放映的时候,当女主人开枪打死暴徒之一时,观众一起欢呼鼓掌,但当看到影片竟然被另一个暴徒用遥控器倒回去的时候,影院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16分钟前
  • 清露疏桐藉秋风
  • 力荐

看过此片之后,所有电影的变态指数都要自动下调。哈内克是蹂躏观众期待值的大师:期待暴力的人得不到一个直接的流血镜头;投入共情的人会恶心气愤得无以复加;渴望主角实行复仇的人会被“遥控器倒放”的桥段狠狠扇一耳光。

19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这电影看得真他妈让人窝火,有N种方式可以自救并且干掉那俩家伙,可是导演偏偏不让观众的欲望得逞,甚至还出现了遥控器回放这种逆天的镜头,简直是对观众的挑衅。很多对白像是对观众说的,电影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24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哈内克是个多么残忍无情的导演啊,儿子被杀之后的那段长镜头就用固定机位摆在远景,观众始终处于这样一个被动的客观视角去观察夫妇二人精神崩溃下的情绪状态,就是不给特写,就是不挪机位,完全是在强迫观众去真切的体会并反思暴力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现实倒带和面对镜头说话的手法同样绝妙,大亮点无数

28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太狠了。通过操纵观众来让观众反思被操纵的过程,悖论啊!

33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4.5 年轻20岁的哈内克黑暗到底、戏里戏外全程折磨不算,还调戏观众乐此不彼,比起日后的稳健沉着、深中肯綮,此刻的他尚掩饰不住飞扬嚣张,但逼人的横溢才华已能堪称出众;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浪潮死亡实验式的思想性和反思性,封闭空间里浓缩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侵略、恐怖和强盗逻辑之集大成。

3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女主角对男青年说,你们停止吧,你们还有美好的未来,你们还都年轻, 男青年对女主角说,你这样有失风度

37分钟前
  • 金魚
  • 还行

资料馆,影片结束后并不像往常全体鼓掌,只有零星的掌声,很压抑~李一鸣老师说希区柯克是邪恶的,我觉得希区柯克是儿童式的“邪恶”,哈内克才是骨子里有邪恶的因子,他就像片子中操纵他人情绪行为的短裤男,如果看这部电影感到压抑愤怒,那我们都上了哈内克的当。

39分钟前
  • 康平
  • 还行

两个蹩脚的杀手与一个难看的主妇

43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还行

8.4 之前看过美版,所以这次相当于硬着头皮看第二遍了。一直觉得借鸡蛋是有原因的,鸡蛋似乎象征了中产阶级:富足圆滑外表看似坚硬实则极其脆弱。

47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我有遥控器 就把你们 倒到开始 用10只鸡蛋噎死你们

50分钟前
  • zooma
  • 推荐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

5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典型固定机位长镜头,如坐针毡,煎熬难忍,但仍要为哈内克的变态恶趣味点赞;天降的恶魔几乎等同荒诞虚无的产物,恶魔邪恶的回首一笑乃是对观众的公然挑战,及至「倒带人生」,仿佛能听到哈内克得意的笑声;声音的运用(死金、电视机)也是一大亮点(哈内克对声效的运用向来很重视)。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没有逻辑可言的暴力无限循环,满是颠覆破坏与挑衅,哈内克用危如累卵的第四面墙始终在挑战着观者的忍耐底线,臭不要脸的!

5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管怎么说,不接受这种反思暴力的手段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