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徐欢,张越佳,汪哲,祝捷,王惠,訾瀚,冯雷,王冲霄,潘懿,寇慧文,叶君,丁曼文,孙戈霆,赵文忠,崔宇,汪隆,杨晨

 剧照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2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7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8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19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4:27

详细剧情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 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

 长篇影评

 1 ) 不要以周礼以后的社会模式套夏商的人物关系

凌家滩玉版玉龟非常有意思,河图洛书里蕴藏奥秘无限,遍布世界的八星芒也也是有趣的图案。

殷墟甲骨也好玩,商王无事不占,无日不卜,捉到一只野牛也要写一下。有点像发微博。

一谈到母系的事,连这样严谨的纪录片都错误百出。后母戊鼎里,商王和妇斤(音)、妇好的关系不是一王二后。

夏商时期是母系、父系并存(交替)的时代,妇斤、妇好各自是部族首领,在各自的封地生活,商王相当于走了个婚,跟妇斤、妇好天各一方,都不一起住。后世套用父系的家庭模式,男女关系去解释夏商时期的人物关系,就非常可笑。就像把西王母配成玉皇大帝的老婆一样好笑。

爱发微博的武丁在妇好去世后,还发微博问她去世没?去世后的状况如何?怎么看,都不是父系夫妻。更像是一种现代父系人无法定义的关系,战友+知己+深爱的情人+同盟伙伴。

现代男权语系对妇好的“完美女性”定义也很恶心,而且错误百出。说什么妇好一面为武丁开疆扩土,打下半壁江山(她是为自己的部族开疆扩土),一面是为武丁生儿育女,温柔低顺(走婚制下,肯定是她的儿女,但不一定是武丁的儿女啊)。并且,33岁就死了。(这是正常的,那时候人均寿命37)。这种卖私货的过度诠释真的很无语,明明夏商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都不一样,一定要套用周礼后的传统关系来强行解释。

妇好一个握兵权的部族女王就变成了王后,也是欺负死人不会说话+母系的甲骨文献不足。😂

夏商时期的历史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出土文献来定论,史学家们都吵成一团,没有统一说法。而且,母系和父系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传承体系,不要以周礼以后的社会模式套夏商时期的人物关系。

 2 )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文案整理(更新完结)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第一季

第一集 人头壶 最初的凝望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发生质的转换。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人类认识自身创作万物的非凡能力。

出生如光芒照耀,死亡如黑夜降临,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世界各大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第二集 贾湖骨笛 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萧的大家族。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第三集 陶鹰鼎 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内容即胸怀。陶鹰鼎的造型带着上古的气息,也带着中原质朴的民风。但更神奇的是,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又同时显示出另一种很现代的气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

捧着陶鹰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华民族起源的泉水。

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假如陶鹰鼎会说话,它也许会告诉我们六千年前,它在熔炉内外的日日夜夜吧。今天,它就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展示着天工造化,展示着巧计神思,也展示着属于它自己的,肌肉萌。

第四集 龙山蛋壳黑陶杯 0.2毫米的精致

大家对薄有怎样的理解?薄如蝉翼,薄如钱唇,1厘米,1毫米,甚至是0.2毫米……

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地球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发的质朴光泽照耀。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是世界考古学界对龙山时代黑陶杯的赞誉。工艺的背后,件件都饱含着信仰与尊崇。 极致的工艺使黑陶杯独步天下。现在的技术还原原始的工艺,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依然是难以企及。

史前时代的黑科技或许是这样的:独特的封窑渗碳技术,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胎体的微孔里,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黑色呈现。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带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意。

第五集 红山玉龙 寻龙玦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

五千年前的人类,创造了红山文化,那是自然和人类彼此直面的时代,生命和心灵,以及全无杂念的想象,在双手中表达和传递。 地理空间相距遥遥的文明,竟具有相同的感应和灵犀。

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呼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玉龙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历代审美风尚的继承和延续。龙的形象,回归到蜷体的“玦”,这个蜷曲,仿佛婴儿在母体内的形象,成为几乎最古老的器物的雏形。这是个体生命被孕育的开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开始。

有时候,我们对着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样,看他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这块玉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时光中飞翔,起舞。

第六集 凌家滩玉板玉龟 玉中藏谜

种种猜测,都指向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与文化。 玉龟和玉板表面上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似乎就是最简单的数字和方位,而真正深入了解它时才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数位及宇宙系统之谜。

人生双手,每只手都具五数,所以中国文化,包括五行学说在内,多是采用五进制。通过对10以内的数字有机地重新排列组合,会产生有趣的数字现象。变化方法就是把12345放与上左,把678910放于下右,这就是洛书,洛就是“脉络”,是世界有序运转的规律,这是一个极度平衡的状态,里面所有数字直线与斜线相加之和,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人认为,它是洛书的源头,还有人认为,玉板开创了中国的数字卦,也就是抽象数字的基础。

玉板中心的八角心符号,也是个古老而有趣的谜团,直到现在,我国多个民族也有此符号,甚至遍布于全世界多种文明,这些图形符号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规律的密码,却逐渐被我们忽略遗忘。

凌家滩所涵盖的文化符号,范围之广,渊源之深,世所罕见。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却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可能被新的发现再次震惊。

第七集 良渚玉琮王 神之徽章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述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显示了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 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和流转。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第八集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金玉共振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混圆的眼睛,透过三千五百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它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

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三百多片绿松石,历经三千多年,纹丝不动,光洁依旧。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深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

第九集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刻词骨柶

商晚期,王室为了占卜和祭祀,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商人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所感转化为字符,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其中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

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

此刻,我们写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第十集 后母戊鼎 国之重器

不妨猜想,方鼎盛谷物以祭地,圆鼎则盛肉以祭天。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等相关的词,成为庄严尊贵的指代。

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

第十一集 妇好玉凤 凤凰传奇

这件玉凤线条流畅,风韵迷人,侧身回首,转顾生姿,它属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爱美的又讲究生活品质的女性,正如玉凤般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这位王后并不是深居后宫的弱女子,她是参与国家大事,在男权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以实力说话的女性。妇好生前能征善战,经常主持各种大型祭祀,拥有自己的封地,经济独立,也向商王室纳贡。武丁朝雄踞中原,开疆拓土,毫不夸张地说,妇好打下半壁江山。

作为王后和女将,以智慧和实力,担当家国事业,博得众人的尊重。她坚若青铜。生活中,为武丁生儿育女,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温润如玉。爱武装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堪称完美女性的典范。

妇好的玉凤,恰似她优美的身姿,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为后人所敬仰。

第十二集 鸮尊 一只猫头鹰的待遇

鸮尊,被现在年轻人美誉为最呆萌的青铜器。有专家甚至说,鸮尊就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着中国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商人有崇鸟的习惯,鸮就是他们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观察这些器物,总觉得有一些地方被加工的格外的夸张、醒目。例如锐利的嘴巴,狞厉的面部,粗壮的腿足,繁缛的纹饰等等,这些有意识的夸张大概是要强调鸮的威慑力。

事实上,对猫头鹰的崇拜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商代的皇家,希腊神话中,代表智慧、理性和公平的雅典娜,她的爱鸟就是一只猫头鹰。古希腊人崇拜猫头鹰,作为可以在夜间捕猎的鸟儿,猫头鹰在黑暗中看清真相,在混乱中理清思维,或许这就是猫头鹰被赋予了智慧象征的原因。

从高贵到不详,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

第十三集 利簋 刻下商周的界碑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

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沿袭的象征,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得越级使用。至此后的三千多年,“礼乐”成为中国人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民族自誉的“礼仪之邦”也由此而来。

对于一个并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断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来下,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第十四集 何尊 这里有中国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要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因为它记录了上古时期,一对十几岁少年的心跳,一段关于王朝不忘初心的对话。

当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人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上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示在后人眼前。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

第十五集 玉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龙的鳞片和大雁的羽毛,振翅在同样的天空。鱼的沧海和蚕的桑田,被同一根绳子,以一指相间。两条龙的缠绕,龙和凤的合体,龙的身体和人的头,人们把见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浓缩成玉片,它们入海、通天,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

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 礼制,无形的掌控着国家运行的规范。玉,身为礼的载体,用来当做沟通日月天地,对话祖先的语言,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用来象征女子美好的仪态。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玉石。先民的双手,把玉开凿出来,拣拾起来,捧着手心里。

玉组片,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巅峰,以静止不动,比拟河流,流经了生死与朝代的更迭。这组碎片来到我们眼前,已经行走了亿万年,而西周离我们,不过三千年。

从礼玉到配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第十六集 三星堆青铜人像 人性的光辉

当我们的目光遇见这些人像,就注定这是一场属于整个星球的相遇。

三星堆文明晚期,中原王朝正处于殷商时代,商朝人大量制造青铜兵器,食器,酒器,用活人祭祀神明,是个充斥着血腥的时代。然而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终没有发现用于祭祀的人牲,更不见一件兵器。这些长相冰冷的古蜀人,拥有这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这也许是他们强大的原因,或许也是他们消亡的种子。

古蜀文明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与他们对视,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我们是人,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

第十七集 三星堆青铜神树 生命之树

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超出所以人的预科。看情形,似乎三千年前,这里的一切都被砸烂和烧毁过,仿佛已经完成了一次涅槃。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几百块青铜碎片,这些留在人间的片段,还能拼贴出那个世界的一丝端倪吗?

器物所要表达的意图,完全超出人们的经验。眼前这座青铜器,残高3.96米,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 三星堆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同样证明了古蜀先民非凡的创作力,不断试图沟通天地,认识宇宙的可能。这些符号与青铜神树一样,也许都来自一场仪式。这些也许超越了他们日常可见的形象,成为符号,成为去过另一个维度和时空的神秘力量。

历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树立天地,生命之树,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

第十八集 太阳神鸟金箔 照耀古今的光芒

眼前晃过的这道耀眼的金芒,仿佛普照大地的神灵,一晃,离我们三千多年的太阳神鸟,已经近在咫尺。

它是四川金沙遗址中最令人惊艳的形象,这是一张外径12.5厘米,厚仅0.02厘米,含金量高达94.2%的金箔,它是人类的生命之光。

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无一例外地出现过太阳崇拜。这轮可以放在手掌上的太阳,自始至终都是个迷。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被古蜀人用世界上最珍贵稀有的金子,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勾画出了古蜀人的宇宙印象。

当人类逐渐远离了神巫世界,再也无法破译太阳神鸟金箔的真正含义。 太阳神鸟,20克黄金里的宇宙,在这0.02里面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

第十九集 大克鼎 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西周时期的官职采用世袭制,青铜器上往往可见赞美祖先功绩的文字。这种习惯正是出于礼仪的要求,所谓“藏礼于器”。“鼎”在周代,是最重要的礼器,皇室和贵族常把重要是事件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称为“钟鼎文”,也叫“金文”。这些钟、鼎,就是一本本记载历史的青铜之书。

大克鼎的内部铸有金文290个字,这些字迹,让久远的年代逐渐清晰起来。 在铭文的最后,克再三祈愿,“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泽,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远享用”。

但,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期盼,大克鼎铸成不久,周朝衰弱,春秋争霸。乱世之下,克的子孙又能去哪里安身呢?秦灭六国后,中国文字用小篆取代了金文。汉朝以后,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青铜是书页彻底合上,从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第二十集 古滇国贮贝器 走下神坛的牛虎

这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云南滇池抚仙湖一代的古滇人向神灵诉说的心愿。这件青铜器叫牛虎铜案,是一个祭祀中摆放的贡品的礼器,作为沟通神灵的神圣之物,它表达了古滇人对生死的看法,死亡中孕育着新生,生命是在不断的代谢。

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对繁衍的渴望,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现地质朴、狂野。 几百年转瞬即逝,古滇国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了人间。西汉以来,贮贝器上出现了大量现实生活的场景,祭祀、战争、狩猎,这些不仅是古滇人生活的缩影,更是滇王和贵族们权力的表现。

几百年间,那位胆战心惊祈求神灵保佑的滇王,他的后代已经成长为自信高傲的君主。随着时间的脉络能清晰地解读到,古滇国青铜器从表达神性到表达人性的变化。 东汉年间,古滇国灭亡,于是青铜器与古滇国一起,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但即使是今天,如果你走在云南的狂野山间,或在某个少数民族的旋律和舞姿间,仍能随时感受到狂野、质朴的生命力。

第二十一集 莲鹤方壶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

再也没有谁比它更物如其名,一朵莲,一只鹤,组成了它的名字,莲鹤方壶。仙鹤展翅,溅起的水波惊动了莲花绽放的花瓣,也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这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它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然而在这些怪兽和蟠螭上,方壶的顶部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怒放的荷花中,站着一只欲飞的仙鹤。“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也许当时当地的这种气氛,弥漫成为郑国之风,制造莲鹤方壶的工匠,将荷花盛开在青铜器上,凝重得以盛开成一种轻盈。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级为铁器、漆器和瓷器所取得。但是中国人对莲、鹤的想象却不曾停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进入了诗人们的诗行,成为品格的象征。飞翔于天地间的鹤,飞进了神仙的传说,成为能沟通天地的仙鹤。

而在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上,仿佛还处于萌芽时期,鹤还没有占据主体位置,普通人乍一看,以为上面站了一只小鸟。一只小鸟,带来一片天空,将硕大壶体的重量感化为流动飞扬,与前朝肃穆庄严的青铜器区别开来,流露出驱陈纳新的气象。

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上融合,这也昭示着脱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经历大变革的东周,正在开始一场盛放,它展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

第二十二集 曾侯乙尊盘 复刻传奇

曾侯乙尊盘,既是失蜡法的标志作品,更是青铜工匠的图腾。

尊盘出土后,它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巨大的争议,人们纷纷猜测两千年的工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直到一名工匠,用了二十年时间,用失蜡法成功铸造一比一的复制品后,尊盘的制造之谜才最终揭开。

古代没有机床,无法直接在青铜上雕刻,只能采用中介物质,石蜡。石蜡柔弱,可以雕刻复杂的花纹,这失蜡法工艺的开始。蜡模雕刻完成,覆盖三层石英砂,反复持续两天,形成坚硬的外壳。随后,部件将进入火炉焚烧,进入失蜡法最关键的工序,这就是失蜡法名称的由来。蜡水流失,形成空腔,成为铜水的血管。工匠的巧思随着看不见的脉络,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遍布空腔。当铜水凝固,厚厚的外衣,逐渐剥离,尊盘的一个部件也就宣告完成。

一个小小的部件,即使是借助现代工具,也需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臻于完美。难以想象的是,那位制造尊盘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复杂的作品,让两千年后的人们,瞻仰、赞叹。

第二十三集 越王勾践剑 胜者为王

生命是一片战场,战士们都渴望胜利,因为失败的代价是难以忍受的······

在博物馆,分别有两把剑,代表着胜利与失败,一把属于胜利者——越王勾践,另一把来自他的一生之敌——吴王夫差。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它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能像刀那样,挥砍自如,更不会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视剑为生命的君子,从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当利剑出鞘的一瞬,即使是万乘之主,也会惊慌失措。

胜利者可以尽情装饰自己的配剑,那是属于王者的尊严。在这柄铜剑上,铸剑师采用了最上乘的材料,在没有实战价值的地方仔细打磨。剑身用锡金属熨烫出菱形花纹,剑柄镶嵌绿松石。底部的十一个同心圆,整齐排列,让两千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

越王勾践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当他手握宝剑,登上诸侯会盟的王座,他知道,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千军万马在高呼万岁,一生的死敌已成为冢中枯骨。作为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他的配剑,当然要足够炫酷,才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诸侯们……

第二十四集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战国的黑科技

这是一块遭受过火烧和压砸的铜版,两千三百年的光阴在它身上漫漶开斑驳的印迹,而金银镶嵌的线条依然规整。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设计了一位国王的陵园。

中山国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处在两个强国的包夹下,疆域线上,步步皆兵。国王将理想的蓝图置于他的疆土,朝向南方,营造一片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兆域图长九十六厘米,两步之距,宽四十八厘米,一步之遥,这是天下之外的脚步。 图上标识王陵区域,陵上建筑,各宫室面积和平面形状,标注有尺和步两种度量单位。尺标注的建筑严格遵照比例尺绘制,比值为一比五百。精准规划布局的空间思维方式,在平面图上铺展开,视点置身高空,俯瞰大地辽阔。

可惜兆域图的愿景未能完成,中山便被覆灭。中山国不再有地面上的疆域,它藏在地下。

这是在多么飘摇的境遇中,与现实相拼搏的创造力。也许错身处战乱,戎马一生,才格外渴望一场井然有序的陵园,身后能在寝宫中获得祥和与安息。

第二十五集 虎符 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

这只萌萌的铜老虎,安静地趴着。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的距离感,但它身上的错金铭文,和一条规整的中缝,预示着它不凡的身份,兵符。

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两千多年前,信陵君为得到它,不惜生命安危的铤而走险。兵符即和,万马齐发,赵国因此得救,魏国也有了暂时的安全,虎符成为扭转国家生死存亡的拐点。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四十个错金篆书铭文,大意是: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地的将军手中。调动军队时,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驻地,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虎符多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景,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第一季文案更新完毕,第二季的文案将在豆瓣《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专区下开新影评总结,第二季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9593677/

文字只是精选了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不是完整文案,望理解,文案的版权归《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

 3 ) 我要到半坡博物馆去看人头壶

昨天才在老公的安利下看了前十集...观看第一集《人头壶》,泪流满面!今天我又连续看了两次,仍旧泪流不止!

现在我特别羡慕作家的文笔,因为我根本无法用我浅陋的语言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动。当我疑惑眼中的泪水为什么就像关不了的水龙头时,我意识到必须记录点什么。于是我关上电视,坐到电脑桌前,默默敲下了这些文字。

看到婴儿的脸孔,双眼微张,小嘴也轻开,似乎是等着妈妈怀抱的乖宝。不知是母性泛滥,还是被先人在六千年前就创造出如此传神的陶器的高超技艺所感动。我似乎沉浸到另一个世界了,仔细回味。这部纪录片从画面、配乐到解说词,再结合这件陶器,彻底俘获了我的心。

文案简直是句句戳心… …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

第一句就把我和这件陶器连接起来了,虽然你来自六千年前,此刻我和你一起仰望同一片天空。

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真的不知道有几个母亲听到这句会不动容。不知为什么,似乎我孕育生子过程中所有的痛被这一句话给治愈了。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塑出来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感谢人头壶的创作者,虽然你早已仙逝,但小小的壶代替你仰望星空,与我们对话。比我们更幸运的是,他还能畅想未来,见证更伟大的奇迹。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我的心都化了,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生命既微小,又伟大。我们生而为人是多么幸运。无论有多少曲折,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吧。 每一句都是泪点… …

 4 ) 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凌家滩到古蜀国,
《如果国宝会说话》,让中华文明蜿蜒不息的脉络触手可及,堪称文博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我自己本科学的是广告编导,毕业以后一直也是从事文字以及广告工作。
可是说当时设计海报出街,就已经引起业界一片叫好了。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可能不是最佳,但是本纪录片的文案绝对是可以加鸡腿的。
但我心目中的月薪五万的文案要更牛气一点,至今最喜欢的还是万国的文案。
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IWC)-万国
真的,信雅达齐活了。

我自己一边看一遍记下了一部分:
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仰韶文化-人头壶)
九千年斗转星移,那时风动,此时心动。(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
陶,醉了6000年。(仰韶文化-陶鹰鼎)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商代-刻辞骨柶)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红山文化-寻龙玦)
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商代-妇好鴞尊)
在这0.02厘米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古蜀国-太阳神鸟金箔)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凌家滩玉版玉龟”,它是古代的占卜用具,后世认为是“洛书”的起源,聪明的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制定古代天文历法图式,来推算时节,确定农时。
如果你认真看完玉版玉龟这一段,你会发觉古代人民真的太聪明智慧了。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神鸟金箔,它是古代文明的崇拜,把它立为中国古代文明标志是实至名归,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念《蒿里行》的那一段中,他的背景就是太阳神鸟。
请看最后的图片

另一个值得赞叹的是全文的终结是虎符,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在古代,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 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在后来的2000多年的现代社会里,“符合”的校验活动已经根植于人类生活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由古及今,非常巧妙。


 5 ) 如果国宝会说话

1.人头壶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2.贾湖骨笛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吸引猎物,慢慢的狩猎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乐器,再后来人们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穿行在贾湖骨笛孔洞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心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3.陶鹰鼎 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他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5.红山玉龙 五千年的风早已止息,而他仍然保持在风中的姿态。古朴 稚拙 简约 厚重 7.良渚玉琮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他们沉默无语,他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王朝的眼睛 依然看着星辰流转,人来人往 10.后母戊鼎 鼎所在之处,也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也逐渐成为了象征国家地位与权利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成为庄严 ,尊贵的指代。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恢宏,与强大。 11.妇好玉凤 商王武丁王后,爱武妆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 堪称完美世界的典范 12.鸮尊 猫头鹰盛酒器 黑暗中看清真相,混乱中理清思维 13.利簋 武王伐纣时间 14.何尊 宅兹中国,(居住在天下中央)

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政治中心,地理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 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15.玉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21莲鹤方壶 他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是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旷野,迷醉了此刻。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漆器所取代。 22.曾侯乙尊盘 失蜡法 23.越王勾践剑 生命是一片战场,战士都渴望胜利,因为失败的代价,难以忍受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他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像刀那样挥砍自如,更不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箭,以小搏大,不欺老幼,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第二季

鹰顶金冠饰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于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对峙与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之后,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 ,几百年间,群雄并起 ,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却一直处于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壶身静默,却非无声。 4.人物御龙帛画 据说,些cuo是远古时代巫音的残存, 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来,完成升仙之旅 6.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 地平面,是神秘的镜子。镜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镜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1974年,大地之镜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赫然面世。秦军集结在京畿,面对东方。三座相邻的坑穴中,容纳着超过7000尊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陶俑,仿佛镜中折射的帝国。在地下的疆场,我们与史书描写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东段的阵型前锋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们头挽发髻,身披铠甲,持握弓箭的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正前方,面容铁一般冷静。身居射手队列的这位男子,属于大秦战士中爵位最低的一员,也是帝国万千勇儿的缩影。他的头,背挺直,两腿纵向交叉。从侧面看,左膝,右膝,右足三点之间构成稳固的三角。这种姿势重心稳,目标小,利于攻防,大概是当时射击训练的最高标准。靠近观察可以发现射手胸腹的甲片上片叠压下片,肩部和腰下则相反。铠甲的设计细节,贴合人体的曲线,满足了活动和攻击的需要。支撑全身的右脚鞋底翻起,脚尖和后跟针线更加密集,增强了鞋子的韧性。足弓处针线疏朗,便于屈伸。动作, 铠甲, 衣着,陶俑对于帝国战士的复刻,逼近真实。而五官,须发,掌纹等体貌的严谨处理,又赋予了他肌肤的温度。出土时,陶俑脸部和周身织物还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须发毕现,全无冥界的阴翳。虚拟的将士,不仅颜值尽显,而且暗藏热血。 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 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9.里耶秦简 在正史之中 对秦朝行政制度还有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二十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将近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进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那时的小厉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10.五星出东方锦护臂 大地的经纬 ,纵横交叠 ,标识出山川和城市。坐标连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来自东方和西方的风,在每一个路口相遇。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止的织机,在东风与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16.长信宫灯 1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够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2 两千余年余年,他未曾挪动,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3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21.错金铜博山炉 1 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他的留白。 2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3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气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处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4 时间精密的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 色 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不同于汉代人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宫里的爱情誓言,被这带钩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共同的期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 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与天毋极,与地相长,怡乐未央,长毋相忘

 6 ) 等一下,有点好笑

一集一件国宝,五分钟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这是个正经的纪录片

蜜汁BGM+萌萌哒官方吐槽

等一下,有点好笑

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它也有鲜活的生命。

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它以它原本的姿态,讲述她的所有经历和故事。

千年隔世,他们还是原来的模样,背负着沉甸甸的的历史向我们走来。

岁月流逝,物存人非,那些故事里的英雄早已随年岁远去,只有它们依然存在。

逗比的旁白君+经常绝伦的文案

不愧是你央视爸爸

我一个想写字的工科生,对优秀文案的向往是不能一言蔽之的。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文案: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P1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P2 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声音)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P3 陶鹰鼎:陶,醉了六千年)

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

用规范化的系统与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是权利与等级是诉求。(P4 龙山蛋壳黑陶杯:0.2毫米的精致)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

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

有时,我们会对着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前的先民一样,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

那是自然和人类彼此直面的时代。生命和心灵,以及全无杂念的想象,在双手中表达和传递。(P5红山玉龙:寻龙玦)

有人说,它和星相学相关;有人说,这是数字起源的数字卦;也有人说,它和历法相关,还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洛书。(P06玉版玉龟:玉中迷藏)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与流转。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P07梁柱玉琮王:神之徽章)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浑圆的眼睛,透过三千五百年的时光与你对视。他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P0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金玉共振)

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P09殿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栖)

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

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力。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

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P10后母戊鼎:国之重器)

殷契是凤的后代,殷商是男人的天下。

这件玉凤线条流畅,风韵迷人,侧身回首,转顾生资。(P11妇好玉凤:凤凰传奇)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从高贵,到不祥,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P12鸮尊:一只猫头鹰的待遇)

其实,对于一个并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断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P13利簋gui:刻下商周的界碑)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汇演才能看见它的心。

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早已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P14何尊:这里有中国)

人们把见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浓缩成玉片,它们入海、通天,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

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有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

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

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巅峰;以静止不动比拟河流,流经了生死与朝代更迭。

这组碎片,来到我们眼前,已经行走了亿万年,而西周离我们不过三千年。从礼玉到佩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P15玉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

当我们的目光,遇见这些人像,就注定这是一场属于整个星球的相遇。

古蜀文明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与他们对视,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我们是人,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P16 三星堆青铜人像 :人性的光辉)

历史 文明 想象 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树立天地。生命之树,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P17三星堆青铜神树 :生命之树)

眼前晃过的这道耀眼的金芒,仿佛普照大地的神灵,一晃,离我们三千年前的太阳神鸟已经近在咫尺。

太阳神鸟,20克黄金里的宇宙,在这0.02厘米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P18 太阳神鸟金箔:照耀古今的光芒)

但,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期盼。大克鼎铸成不久,周朝衰落,春秋争霸,乱世之下,“克”的子孙又能去哪里安身呢。(P19 大克鼎: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

(牛虎铜案)这是一个血腥的瞬间,一直猛虎,用力撕咬着母牛的尾部,虽然有一对可以刺穿老虎的巨大牛角,但母牛还是隐忍着,和老虎僵持,死亡显而易见。他要护住肚子下那头天真的小牛。(P20 古滇国贮贝器:走下神坛的牛虎)

仙鹤展翅,溅起的水波,惊动了莲花绽放的花瓣也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这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它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一只小鸟,带来一片天空,将硕大壶体的重量感化为流动飞扬,与前朝肃穆庄严的青铜器区别开来,流露出驱陈纳新的气象。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中融合这也昭示着脱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经历大变革的东周,正在开始一场盛放。它展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P21莲鹤方壶:莲花怒放 仙鹤欲飞)

在尊盘上盘踞着上千只蜷曲的怪兽,蟠虺(hui),是蜷曲的小蛇,蟠螭,是没有双脚的龙。(P22曾侯已尊盘:复刻传奇)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它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能像到那样,挥砍自如,更不会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P23越王勾践剑:胜者为王)

这是在多么飘摇的境遇中,与现实相拼搏的创造力。也许cuo身处战乱,戎马一生,才格外渴望一座井然有序的陵园,生后能在寝宫中,获得祥和与安息。(P24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战国黑科技 )

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

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P25虎符: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

 短评

先导片最逗逼,堪比抖音。正是内容里也是各种段子手,旁白解说的声音也是超正点,印象最深的那集猫头鹰鴞尊的解说更是让我爱上一个未曾谋面的声音😄以及最炫美瞳太阳神鸟金箔那一集,只能说wow的天,今人技术是牛逼了,可是想象力还是不及老祖宗

10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用亲切俏皮的风格去解读深沉厚重的国宝,在轻松中追逐历史的踪迹,感受时光的力量。从没想过一部关于国宝的纪录片会是这样的画风,而且5分钟一个故事的安排也让零碎时间有了寄托,期待下一季。

14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假如胖胖腿 萌萌哒的 陶鹰鼎会说话:老子超凶!

1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比国家宝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21分钟前
  • 最上川
  • 力荐

短小、精致、厚重,竟然这般温润。这文案写成了诗。9.5

2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又可爱又美丽,可爱体现在国宝们的形态,美丽体现在时间本身凝结成的壮秀以及解说文案的优美简洁又不失深度。没有广告,没有明星,五分钟一集的形式短小精悍,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停留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各个器物里,这大概已经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完美文物纪录片了。

25分钟前
  • Alien
  • 力荐

短和接地气儿是最喜欢的亮点,非常适合碎片时间观看,文案和BGM卖萌,但煽情起来也不手软,科普做得生动好玩,而且很多时候都不再局限于民族和我国。尤其是镜头下那些精美小巧的国宝,对去博物馆隔着玻璃只能看个轮廓的爱好者来说是福利。

27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一百昏一百昏!!!!为我央妈疯狂打call!!!!!中国这么多国宝文物,拍他个千八百集的

32分钟前
  • Roseanne
  • 力荐

我认为这个比国家宝藏强太多。好在哪里,一个是它把中国历史文明的放在了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探讨,人类的惆怅人类最初的凝望与呼唤。我认为这就“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是历史悠久到千年的文物就越是值得思考探索人类繁衍生存至今的奥秘,而不是一场爱国狂欢。文案,有深度不较劲不瞎几把吹。满分

34分钟前
  • amber
  • 力荐

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3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43分钟前
  • Claudia
  • 力荐

刚在央九看完前五集,都是新石器时期的宝物,通俗易懂,喜欢博物馆的我看这个节目简直激动的哭粗来,点一万个赞。第一季25集,完全不够看,文案和旁白特别好,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把枯燥的文物都讲活了,看完后好想去每一个博物馆亲眼看看

44分钟前
  • 带刺的黑玫瑰99
  • 力荐

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殷墟嵌绿松石兽骨纪录了王的一次狩猎。商王无事不占,无日不卜。龟甲的裂纹泄露了天机,不想如此天机几千年后却昭昭天下,这种王的日常,真基be好看,就爱看这种片子,仿佛乘上了时光机

45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因为此片名而让 Panda 惦记已久,也因最近念起,索性在豆瓣标记看过的第11111个影视条目就决定是你了。—— 25集先后接连看毕,有一种跟随着纪录片穿越历史时空的奇妙观感。——「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我今天没给人打电话或发语音呀?他/她咋会收到我的留言?」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人头壶、贾湖骨笛、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红山玉龙、凌家滩玉版玉龟、良渚玉琮王、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鸮尊、利簋、何尊、玉组佩、三星堆青铜人、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大克鼎、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错金银铜版兆域图、虎符。

52分钟前
  • Neroat
  • 力荐

文案逆天。国宝美哭。

54分钟前
  • Eigagann🇨🇳
  • 力荐

这才是我们自己的节目,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沧海桑田,恰如你容颜。央视,多多做这样的节目吧!

59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力荐

每集5分钟,有时觉得很急迫的就终止了,有时又觉得无用的废话很多。背景音乐有时很不对味。记得有一集里,听出了哈利.波特魔法师之类的音乐,实在不合适啊...3.5星,鼓励

1小时前
  • bugz
  • 推荐

抄袭往往是这几年国综最大的诟病,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爸爸分分钟教你如何做人,让人抄都抄不好,这才是中国该有的综艺!

1小时前
  • 丿SinceJanuary
  • 力荐

文物,终于活起来了~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等待着倾听的故事

1小时前
  • Aurora未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